一、犊牛新蛔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是由犊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的一种线虫病。主要引起肠炎、腹泻、腹部膨大等症状,是造成犊牛死亡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牛新蛔虫成虫,寄生在5月龄以下犊牛小肠中。成年牛,多是幼虫在内部器官组织中移行阶段寄生,少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母牛吃了被感染性牛新蛔虫卵污染的饲料、青草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母牛体内移行,一部分经胎盘传给胎儿,一部分经乳汁传给犊牛。幼虫在犊牛体内发育为成虫,引起犊牛发病。
2.症状与病变
患病犊牛在出生后20~30天即可出现精神沉郁、消化失调,食欲不佳;腹泻、初排黄白色干粪,后排腥臭带黏液的黄白稀粪;腹部膨大,口腔内发出臭的气味。
大量虫体集结成团堵塞肠管,引起虫源性肠阻塞甚至造成肠破裂,严重病犊常因体质虚弱而死亡。幼虫在犊牛体内移行,引起肝肺的点状出血并可引起肺炎。
3.诊断
根据犊牛软弱无力,腹泻、初排黄白色干粪,后排腥臭带黏液稀粪;腹部膨大等特点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
4.防治
(1)预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犊牛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许多犊牛是带虫不显症状者,但其排出的虫卵可以污染环境,导致母牛感染。
对怀孕母牛施行预防性驱虫,在母牛临产前两个月,使用左旋咪唑,杀灭其体内潜伏的幼虫,防止侵害胎牛。
(2)治疗治疗可选用左旋咪唑,按7.5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或丙硫咪唑,10~20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伊维菌素,按0.2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
四、牛羊肝片吸虫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和羊肝脏胆管中的一种吸虫病,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肝片吸虫,该病的发生需要有中间宿主椎实螺和水的环境,牛和羊主要通过吃到被肝片吸虫的幼虫(囊蚴阶段)污染的饮水或水草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一部分童虫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经移行到达胆管。另一部分童虫钻入肠粘膜,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脏。
2.症状与病变
急性型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地夏末和秋季,多发于绵羊,是由于短时间内随草吃进大量囊蚴所致。患畜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偶尔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天内死亡;慢性型肝片吸虫病多发于冬、春季。肝片吸虫以牛羊的血液、胆汁和细胞为食,并分泌毒素,造成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眼睑、颌下水肿,有时也发生胸、腹下水肿。后期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牛羊肝片吸虫病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实质变硬,胆管增粗,常凸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磷酸(钙、镁)盐等沉积,用刀切有沙沙声。
3.诊断
根据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临床特点及曾在池塘或其他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粪便中检出虫卵。
4.防治
(1)预防
预防性定期驱虫:针对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三氯苯唑(肝蛭净)等对童虫效果好的药物。针对慢性病例,北方全年可进行两次驱虫,第一次在冬末初春,由舍饲转为放牧之前进行;第二次在秋末冬初,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前进行。
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利用兴修兴利,改造低洼地,使螺无适宜的生存环境;大量养殖水禽,用以消灭螺类;也可采用化学灭螺法,用1∶的硫酸铜或氨水、生石灰等。
保证饮水和饲草卫生:最好饮用井水或质量好的流水,将低洼潮湿地的牧草割后晒干再喂牛羊。
(2)治疗硝氯酚(拜尔):只对成虫有效。粉剂:牛3~4mg/kg体重,羊4~5mg/kg体重,一次口服。针剂:牛0.5~1.0mg/kg体重,羊0.75~1.0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丙硫咪唑(抗蠕敏):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有良效,但对童虫效果较差。溴酚磷(蛭得净):牛12mg/kg体重,羊16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三氯苯唑(肝蛭净):牛用10%的混悬液或含mg的丸剂,按10mg/kg体重,经口投服;羊用5%的混悬液或含mg的丸剂,按12mg/kg体重,经口投服。该药对成虫、幼虫和童虫均有高效驱杀作用,亦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
六、网尾线虫病
牛网尾线虫病为网尾线虫寄生于牛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肺丝虫,寄生在牛、羊和猪的支气管里,成熟后产下虫卵,咳嗽时可把虫卵咳出,再咽入消化道,孵出第一期幼虫后,便随粪排出。牛、羊肺丝虫幼虫,爬到草叶上,牛、羊吃草时把它吃下而感染。猪肺丝虫被蚯蚓吃入,在蚯蚓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或由蚯蚓体内释出的感染性幼虫遭受感染。
2.症状与病变
牛主要症状是频咳、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可视黏膜苍白、下痢等。特征症状是病牛将头颈部伸向前方,张口伸舌,好像要吐出异物那样连续不断地咳嗽。
对肺丝虫病死亡家畜剖解,可见肺表面稍隆起,呈界限分明的灰白色局限性隆起的气肿区和暗红色突变区呈,触诊时有坚硬感,切开气肺脏,从可挤出大量泡沫样液体及乳白色线状虫体。
3.诊断
根据患病牛表现为咳嗽,体温不升高,以及场地有蚯蚓出没等特点,结合幼虫检查法在粪便、唾液德不孤分泌五种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
4.防制
(1)预防
保持牧场清洁干燥,防止潮湿积水;舍内最好铺设水泥地面,运动场疏松泥土要夯实或还沙土,造成不适宜于蚯蚓孳生的环境。计划性驱虫,一般由放牧改为舍饲以后进行一次驱虫,使其只安全越冬,在一月至二月初再进行一次驱虫,以避免春乏死亡,驱虫时集中牛群数天,以加强粪便管理。
(2)治疗左咪唑,按每千克体重8~l0mg喂服或肌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15mg喂服;甲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氟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mg混饲,连用5d;或5g一次口服;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mg皮下注射。
七、牛羊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大脑等所引起的一种绦虫病。它是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尤以两岁以下的绵羊易感。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脑包虫成虫多头带绦虫在终宿主犬、狼等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污染被牛、羊等吞食,六钩蚴在胃肠道内逸出,随血流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引起牛羊发病。犬、狼等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大脑,多头蚴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2.症状与病变
前期症状:以羔羊的急性型最为明显,感染初期,表现为体温高,患畜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有时沉郁,长期躺卧,脱离畜群。
后期症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所以通常又将脑包虫病的后期症状称为“回旋病”。其转圈运动的方向与寄生部位是一致的,即头偏向病侧,并且向病侧作转圈运动。多头蚴囊体越大,动物转圈越小。对侧视神经乳突常有充血与萎缩,造成视力障碍以至失明。囊体大时,头骨,骨质变薄,松软,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
3.诊断
在流行区里,可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初步判断。寄生在大脑皮层时,头部触诊可判断出虫体的位置。
4.防制
(1)预防
只要不让犬吃到带有多头蚴的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则此病即可得到控制。患畜的头颅脊柱应予烧毁;患多头绦虫的犬必须驱虫,对野犬、豺、狐狸等终宿主应予猎杀。
(2)治疗
根据包囊的所在位置,用外科手术将头骨开一圆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而后摘除之。也可选择丙硫咪唑:按50-mg/kg体重,一次口服;吡喹酮:按30-50mg/kg体重,一次口服。
十、螨虫病
疥螨病
疥螨病,也称为“疥癣”或“疥疮”,俗称癞皮病。是由疥螨寄生于牛表皮下的一种皮肤病。以瘙痒不安、咬尾及啃咬栅栏为特征。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疥螨。阳光照射不足,圈舍潮湿、寒冷的秋冬及初春,本病易发。尤其在阴雨、湿冷天,蔓延迅速。患疥螨的病牛是该病的传染源,最初的传染源多为耳部过度角化、耳内形成结痂的经产奶牛。疥螨在牛皮肤内开凿隧道,并在此产卵。疥螨有高度传染性,可以深深钻入耳朵,头部、肩部、腿和颈部的皮肤,引起激烈瘙痒,严重时皮肤病变处发生感染。
2.症状与病变
开始于牛的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病情严重时,可遍及全身,特别是幼牛感染疥螨后,往往引起死亡。
3.诊断
根据头部的嘴唇、眼圈、耳根,肩部,颈部和腿的皮肤出现脱毛,有白色皮屑或痂皮,,激烈瘙痒等即可做出诊断。但症状不明显时,则需采取健康与患病交界部痂皮,检查有无虫体,才能确诊。
4.防制
(1)预防措施
圈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不要使牛群过于密集。经常注意牛群中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患牛,隔离饲养,迅速查明原因。治愈病牛应继续隔离观察20天,如未再发,再一次用杀虫药处理,方可合群。引入牛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15~20天),确无螨病症状后,经杀螨药喷洒再并入牛群中去。
(2)治疗
局部用药或注射:对已经确诊的螨病病牛,应及时隔离治疗。可选用配成1~3%浓度的敌百虫喷洒或局部涂布;或0.%浓度的螨净药液喷洒。也可用药浴法进行治疗,可用双甲脒0.05%浓度的药液;螨净0.%浓度的药液;敌百虫0.2%~0.5%浓度的药液;0.%~0.03%林丹乳油水乳液等。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6~38℃左右,最低不能低于30℃,大群药浴前应先做小群安全试验。
痒螨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吸取渗出液为食。健康牛与患痒螨病牛接触而感染。
2.症状与病变
牛痒螨病初期见于颈部两侧,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蔓延到全身。病牛表现奇痒,常在墙头、木柱等物体上磨擦,或以舌舐患部,被舐部位的毛呈波浪状。以后被毛逐渐脱落,淋巴渗出形成棕褐色痂皮,皮肤增厚,失去弹性。严重感染时病牛精神萎顿,食欲大减,卧地不起,最终死亡。
水牛痒螨病多发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严重时头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也有发生。体表形成很薄“油漆起爆”状的痂皮,此种痂皮薄似纸,干燥,表面平整,一端稍微翘起,另一端则与皮肤紧贴,若轻轻揭开,则在皮肤相连端痂皮下,可见许多黄白色痒螨在爬动。
3.诊断
根据家畜表剧痒,被毛脱落,患部皮肤湿润,有浅黄色或棕褐色痂皮,水牛痒螨表现为“油漆起爆”状的痂皮等可做出诊断。
4.防制
治疗药物:
伊维菌素:按1公斤体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1%-2%敌百虫水溶液:适量患部涂擦,每日一次,连用两天。7-8天后在用一次。
10%除虫精乳剂:用2.5~5公斤温水稀释后涂擦患部,一般一次即可,重症者7天后再用一次。
20%戊酸氰醚脂酸油(杀灭菊脂、速灭虫净、S-):用5-10公斤水稀释后涂擦患部,重症7天后再用一次。
蠕形螨病
蠕形螨病是由各种蠕形螨寄生于家畜及人的毛囊或皮脂腺而引起的皮肤病,该病又称为毛囊虫病或脂螨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蠕形螨。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健畜与患蠕形螨病畜互相接触,或健畜与被患畜污染的物体相接触,通过皮肤感染。虫体离开宿主后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21天左右。蠕形螨钻入毛囊皮脂腺内,以针状的口器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引起毛干脱落,易感染脓性细菌继发毛脂腺炎、脓疱。
2.症状与病变
一般初发于头部、颈部、肩部、背部或臀部。形成小如针尖至大如核桃的白色小囊瘤,常见的为黄豆大。内含粉状物或脓状稠液,并有各期的蠕形螨。
3.诊断
如发现患病动物头部、颈部、肩部、背部或臀部有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囊,内含粉状物或脓状稠液。切破皮肤上的白色囊取其内容物,置载玻片上,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4.防制
治疗药物:
14%碘酊:涂擦患部6~8次;
5%福尔马林:浸润5分钟,隔3天一次,共5~6次;
伊维菌素:剂量为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间隔7~10天重复用药。对脓疱型重症病例还应同时选用高效抗菌药物,对体质虚弱患畜应补给营养,以增强体质及抵抗力。
十一、牛虱病
本病是由虱寄生于牛体表并以吸取血液为主的一种外寄生虫病。虱分两大类,一类是吸血的叫兽虱或吸血虱。另一类是不吸血的,叫毛虱。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叫兽虱和毛虱。虱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此外还可通过各种用具、褥草、饲养人员等间接传播。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不良的畜群,虱较多。秋冬季节,牛的被毛增长,绒毛厚密,皮肤表面的湿度增加,造成有利于虱生存和繁殖的条件,数量增多,在夏季,虱数量显著减少。
2.症状与病变
患病牛时常摩擦,不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和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同时增加其它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感染可能引起化脓性皮炎,有脱皮和脱毛现象。犊牛经常舔吮患部,造成食毛癖。
虫卵椭圆形、黄色或白色,牢固地粘附在家畜毛上,不易脱落。耳壳后、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和近毛根处可找到虫体。
3.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在牛被毛上找到椭圆形、黄色或白色的虫卵,在耳壳后、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和近毛根处可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4.防制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经常梳刷牛体,勤换垫草,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对畜群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2)治疗
敌百虫、蝇毒磷、辛硫磷、双甲脒、溴氰菊酯等杀虫剂体表喷雾。
伊维菌素或爱比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中0.3mg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饲料预混剂每天0.1mg/kg,连用7d。间隔两周再用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