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deiaAcademy拜雅学会”是一家既谈理想又重结果的高端美本留学机构。在教育行业鱼龙混杂、过度商业化的今天,我们希望能沉下心专注品质,为每一个学生家庭提供专业的留学规划服务。
“作为一个来自无锡的国际生,在申请留学前也会有一定不安。相比起一线城市,我能找到的活动资源并不多,在遇到拜雅前也被一些大机构否定过——你的活动列表太不学术,够不上JHU的门槛。
但事实证明,即使资源有限,我也能够以真诚的文书,发自内心想要做的活动,打动了JHU。我的活动列表里虽然没有什么金光闪闪或者高大上的国际赛事,但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落到了实处。而且我能从中学到东西。我比较自豪的一点是,我说出的事我都做到了,我能做到的也都做到了。”
少年档案
学生信息:Mavis?Paideiaer坐标:无锡
拜雅花名:持续发热小太阳;芭蕾舞导师
名词解释: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热量,公共卫生届冉冉升起的新星;上岸后忙于考芭蕾舞教师证学术表现:
GPA:4.48/4.5,Weighted
SAT:
托福:
SAT2MathLevel2:
Chemistry:
AP:6门
申请结果:ED1-约翰霍普金斯JHU(公共卫生专业)
00等待offer那几天我心里其实挺忐忑的,甚至还在和拜雅老师的群里预演了自己ED没录上怎么办∑(O_O;)。JHU14号上午发offer,我等到早上三点实在撑不住了先跑去睡了一觉,因为觉得世界末日也要好好吃饭睡觉(???)?。凌晨三点多,我妈冲进我的房间告诉我“JHU录了!”我赶紧和老师们分享了这个消息,就继续睡去了。老师们等放榜比我还要紧张,在群里老师们被录取的消息时,梁老师几乎是秒回。我才知道原来梁老师在小伙伴们放榜的时候,都会守着,几乎没怎么睡觉。在确定JHU录了以后,大家也都感到如释重负。
01我是个有些网络社恐的人,隔着冷冰冰的手机屏幕,看不见对方的样貌和神情,也很难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因而我更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诚意。
这样的交流习惯也影响到了我寻找留学机构的标准。当时找机构,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群我愿意和他们交流的人。写文书其实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这个过程需要不停地自我剖析和自省,向学校呈现一个立体的“我”。如果对方不能够完全让我信任,我很难做到对TA敞开心扉,将自己人生过往的种种经历和反思与之分享,更不要说把申请留学这件人生大事交托出去。
这样的方式听起来有点像是在找男朋友,但是总结下来,找机构和找男朋友确实是有些共通之处。很多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都未必能找到一个合心意的“男朋友”,但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拜雅,让网络社恐的我愿意把自己的申请交付出来。
在和梁老师见面之前我找过其他的机构,甚至去过北京。当时的过程并不算愉快,也受到了对方的否定:“你做的这些活动够不上JHU,太缺学术性的内容了。如果和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学生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即使我已经在无锡还算不错,但我的活动资源并不够多,能拉出一个表单也比不上一线大城市那样金光闪闪。
这样的回复让我开始困惑:别人都去打比赛,我要不要也去参加?这个活动含金量很高,大家都去做了,我要不要去?我的活动看起来好像不如别人那么高端丰富,我是去做一些类似的活动还是坚持做真正喜欢的事,做自己?
第一次和梁老师面谈,我的心里也带着这些疑问,当我小心翼翼地询问“我的活动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似乎让梁老师感受到当时的我有着焦虑和困惑,而她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我肯定和鼓励。
她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不以权威之名要求我必须听从。做这个活动打那个比赛。而是以我的意愿为核心,给出帮助和建议;支持我坚定自己的想法和想要做的活动,努力去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
当时聊下来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于留学申请的理念——她从来不会为某个人下一个定义。即使在过程中无法预料结果如何,但这才是属于我的人生一部分。所以拜雅最初给我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Homely。
啊,为数不多被保留在小楼里的记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拜雅小楼的装修。暖色调的灯光,木质的桌椅,二楼柔软的地毯和抱枕,三楼独立开辟出来的小房间,在这里我可以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自习,和老师讨论聊天,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一度很想把我家按照拜雅小楼的风格重新改造一遍(灬°ω°灬)能get到梁老师用心布置的小心思!最重要的,是我和拜雅的老师们打从一开始就是以平等、包容的模式在相处,直到我的申请季结束,Homely这一点也未曾改变,甚至是随着相处和了解,逐渐加深。这也是拜雅最打动我的地方。
而且,老师会在听了我的想法后给到细致入微的反馈建议,也让我能够放心地把自己托付给拜雅老师,毫无芥蒂地敞开心扉。即使整个申请季更多的都是在线上,远程沟通、交流,似乎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02拜雅的老师对我的申请一直特别负责,她们会为我的申请做详尽的时间规划表,主动询问我在做什么,考试准备得怎么样,提醒我什么时间要完成什么任务。写文书可以看做是对自我的深度探索。在正式开始写文书前,我参加了拜雅的文书工作坊。
这是一个先清空再学习的过程——文书不是写作文,也不是忽略中美的价值观一味地自说自话。需要重塑对文书的认识:文书到底是什么,如何立体地展现给招生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你自己的看法。这三天老师一直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每个人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的申请也是不可复制的。给我也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回忆。小伙伴们一起坐在二楼我时常会有许多在别人看来可能有点奇奇怪怪的想法和爱好,总是会克制不住自己的话唠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