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雨水增多,适宜蚊子繁殖和生长,蚊子生长离不开水,雌蚊在水中产卵,最快十几天就可以发育为成蚊。又到了与蚊子斗智斗勇的季节,千方百计的防护,难免被咬出“红包”,住平房或外出防护不当,难免来场“红包雨”。
蚊子叮咬不仅仅留下“红包”刺痒难忍,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等等传染病。而乙型脑炎、登革热最常见,我国有26种蚊虫可传播乙脑,主要蚊虫是三带喙库蚊,其次淡色库蚊、东方伊蚊。通过密云区疾控中心多年监测,辖区蚊虫常见种类依次为淡色库蚊(室内外)、白纹伊蚊(室外)、中华按蚊(室内外)、三带喙库蚊(室外)。叮咬人的蚊子主要是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登革热主要是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叮咬引起。在南方比较活跃。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统计,”年1月1日-6月21日,北京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1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什么是输入性疾病
凡本国(地区)不存在或已经消除的疾病,由国外(地区外)输入时,称为输入性疾病。在一个国家内某种疾病由一地区输入另一没有该病或已消除了该病地区,则不称为输入性,而称为带入性。
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从国外入境的病例或隐性感染者的输入。比如本国人员在境外感染后回国或外国人作为传染源入境造成。又或是通过病媒生物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比如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
有人窃喜,不去国外就不用担心被境外的“红包”砸到啦!别高兴太早,有些病输入后有引起本地传播的可能,比如我国大多数登革热病例为输入性,而由于我国具有登革热传播的媒介宿主和环境,输入性病例可引起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年在浙江的义乌就爆发过登革热疫情。
流行性乙脑相关知识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为日本脑炎、乙脑,百姓俗称大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经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在我国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传播。其次是淡色库蚊、东方伊蚊。我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可见,集中在7、8、9月发病。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但近年来成人发病呈现增多趋势。大多数人感染都是无症状的或是引起非特异性发热疾病。不到1%的感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并且通常会非常严重,病死率很高,而存活者中也常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
2、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乙脑发病初1-2日常有发热、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与感冒相似。多数乙脑发病后4到10天症状会加重,有的甚至会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在夏秋季,如果遇到发病比较急,出现高烧、头痛的病人,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早期诊治是乙脑治疗的关键。
登革热相关知识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常有流行。通常夏秋季节高发。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极低。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而登革出血热则病死率较高。
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3.登革热的潜伏期
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4.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如被蚊虫叮咬,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5.如果确诊为登革热,需要隔离吗?
医院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引起,传播班氏丝虫病的主要蚊种是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主要蚊种是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在我国,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怀孕妇女被叮咬母婴传播、输入含疟原虫血,或用注射过疟疾病人的针注射传播。夏秋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发病少。
寨卡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罕见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已有研究表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发生小头畸形,并合并其他神经疾病。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我国大陆已经有确诊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黄热病
由黄热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传播途径分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一是城市型的黄热病主要是人被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二是丛林型黄热病主要为猴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猴)被非洲伊蚊、趋血蚊属叮咬传播。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城市型中以儿童发病为多见。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往年有输入性确诊病例报告。
预防措施
防蚊子叮咬,百战不如一清。无论穿防护、喷防护、熏、打、拍、轰等百战百咬。清理环境卫生、居室卫生及清理破损门窗才是减少蚊虫孳生,预防蚊媒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上上策。
1、清扫环境和居室卫生,消除蚊虫孳生地。比如:清除杂草、水坑、粪坑,不乱扔或堆积盆、桶、罐、缸、槽等各种积水容器。清理房屋周边盛水的容器、废旧轮胎、排水管道、小池塘等减少蚊虫的滋生、栖息环境;同时,检查清理门窗、纱窗及出入门的风帘。
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出玩,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皮肤裸露部位。携带驱蚊剂,如住宿用蚊帐等,避免被蚊虫叮咬。
3、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相关疫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与猪、牛、羊等家畜亲密接触。
4、避免到疫区旅游度假,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远离比较潮湿或者是有积水的地方。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一旦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并主动述说前往国家、以及叮咬史。
文章来源:综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