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昆虫纲10蜚蠊人体

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m.39.net/pf/a_5777843.html
第十六章昆虫纲第十节蜚蠊蜚蠊(cockroaches)俗称蟑螂,属网翅目(Dictyoptera)蜚蠊亚目(Blattaria),世界已知余种,我国记录50余种。在室内常见的有属于姬蠊科(Phyllodromiidae)、蜚蠊科(Blattidae)、光蠊科(Epilampridae)和折翅蠊科(Blaberidae)中的13种。成虫背腹扁平,椭圆形,淡灰、棕褐或黑褐色,体表具油亮光泽,体长者可达90mm,小的仅mm。室内常见者约10~35mm(图16-3)。头部小且向下倾斜。复眼发达,有的种类退化或消失。单眼1对或退化。触角细长呈丝状,其节数可达余节。口器为咀嚼式。触须5节。前胸背板宽扁,覆盖头的大部,略呈扇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翅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翅脉分支甚多。有的种类翅退化或消失。足基节扁宽,几乎覆盖腹板全部,跗节分5节,末节具爪和1个袋状爪间盘。腹部扁宽。最末腹节背板上着生1对尾须。雄虫的最末腹板后缘两侧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尾刺(雌性若虫有腹刺)。雌虫的第7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荚的作用。图16-3德国小蠊生活史、两种蜚蠊及成虫尾部蜚蠊发育过程有卵、若虫和成虫3期(图16-3)。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坚硬、暗褐色的长约1cm的卵荚。卵成对垂直排列储于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挟持于腹部末端,再分泌粘性物质使卵荚粘附于隐蔽场所或物体上,有的种类卵荚一直附在雌虫腹部末端直至孵化(如德国小蠊)。每个卵荚含卵16~48粒。卵荚形态及其内含卵数因种而异。卵约需1~3个月孵化。刚孵出的若虫需经一次蜕皮后才能活动。若虫无翅,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7~13次蜕皮羽化为成虫。若虫期约需30~天。成虫羽化后数天即可交配,约10天后开始产卵荚。雌虫一生可产卵荚几个至几十个,产卵荚间隙7~8天。整个生活史约需数月或一年以上。如德国小蠊发育1代需个多月,而大蠊属蜚蠊一般1年多1代。雌虫寿命约半年至1年余,雄虫稍短。生殖方式多为卵生,有些种类可孤雌生殖。1.食性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以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垃圾等为食,此外还啃咬布匹、纸张、书籍、纤维板等。嗜食糖类和发酵的食物,并需经常饮水。蜚蠊吃食时边吃、边吐、边排便,该习性可传播多种疾病。蜚蠊耐饥不耐渴,如美洲大蠊雌虫,在有食无水的情况下可存活40天,在无食有水时可存活90天。在过度饥饿时,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荚。.栖息与活动多数种类栖息于野外,少数种类栖息于室内。家栖种类喜栖息于室内温暖、潮湿、阴暗、隐蔽并靠近水源和食物丰富的地方,如厨房、碗柜的缝隙,垃圾以及下水道沟槽等场所。因此家庭、医院、食品行业,旅馆、火车、轮船等处均有蜚蠊栖息与活动。蜚蠊分泌聚集和性信息素,可起引诱群栖和交配。昼伏夜出,一般从19时至翌晨5时。其活动高峰因种而异,如德国小蠊活动高峰为1时,翌晨时为次峰;美洲大蠊活动高峰为4时和次晨1时;而黑胸大蠊活动高峰为0时,3时和次晨时为次峰。蜚蠊爬行迅速,每分钟达1m,通常活动范围为几十至几百米。在4~3oC时最活跃。低于15oC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3.季节消长与越冬蜚蠊的季节消长因地而异。北方地区多在4月中、下旬出现,10月开始越冬,而南方地区多在3月上旬出现,1月开始越冬。海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在有取暖设备的房间可常年活动。蜚蠊的季节高峰多在7~9月,季节消长高峰多为单峰型,有的种类为双峰型。当室温低于7.5℃时,便进入越冬状态。各期均可越冬,但以卵荚多见,成虫以雌虫为主。越冬场所与栖息场所基本一致,只是更隐蔽,更不受干扰的地方。室内优势种有:①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体长10~14mm,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直的暗黑色纵带(图16-3);②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体长8~3mm,红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部有黑褐色蝶形斑,接近前缘处有“T”形淡黄色斑(图16-3);③黑胸大蠊(P.fuliginosa),体长4~30mm,棕褐色,前胸背板与体色一致,无花纹(图16-3)。蜚蠊可携带数十种病原体。从其体内分离出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卵和原虫包囊等。细菌以肠道致病菌为主,呼吸道病菌次之,尚有其他多种致病菌;病毒以肠道病毒为主。病原体在蜚蠊体内可存活较长时间,如Eltor弧菌可活6天,耶尔森氏菌10天,鼠伤寒沙门氏菌16天,乙肝病毒5天,黄曲霉菌3个月。蜚蠊体内外可械性携带多种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和餐具而传播。此外,蜚蠊还可作为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珠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等的中间宿主。蜚蠊的分泌物和粪便作为变应原,可引起过敏性哮喘、皮炎等。1.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贮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堵塞缝隙。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荚,予以焚烧或烫杀。.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或采用化学药物杀灭成虫。以乙酰甲胺磷、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或残杀威等喷洒、烟熏或药笔涂抹杀灭蜚蠊。用杀虫剂与伏虫脲1号复配可达到持效长和延缓抗性的产生。在蔬菜汁或麦芽糖中加杀虫剂和蟑螂酮B制成毒饵或胶饵诱杀蜚蠊。用啮小蜂幼虫寄生于卵荚内残食虫卵,用噻替派毒饵可使蜚蠊绝育。3.对蜚蠊变应原皮试阳性的哮喘和皮炎患者,可用蜚蠊重组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石珍宝姚文炳)

(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一、迪斯帕内阿米巴

二、结肠内阿米巴三、哈门氏内阿米巴四、微小内蜒阿米巴五、布氏嗜碘阿米巴六、齿龈内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一、人毛滴虫

二、口腔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二、贝氏等孢球虫三、微孢子虫四、人芽囊原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一、异形吸虫

二、棘口吸虫三、徐氏拟裸茎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二、克氏假裸头绦虫三、司氏伯特绦虫四、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

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

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1-5)

一、东方毛圆线虫二、美丽筒线虫三、结膜吸吮线虫四、棘颚口线虫五、艾氏小杆线虫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6-10)

六、兽比翼线虫

七、麦地那龙线虫

八、肾膨结线虫

九、肝毛细线虫

十、异尖线虫

第十四章猪巨吻棘头虫

附录水蛭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

第十五章概论

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第十六章昆虫纲概述第一节蚊

第二节白蛉

第三节蠓

第四节蚋

第五节虻

第六节蝇

第七节蚤

第八节虱

第九节臭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蚊、蝇、臭虫、蚤、蜱、疥螨-医学节肢动物【形态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yf/51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