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可能是当今世界发明创造最多的人,但却为何难称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发明不多,但为何他成为了人们眼中公认的科学家?
神经生物学家、《知识分子》主编鲁白
从神经科学出发
解读科学的定义,探究科学和技术的分别
今晚7:30锁定CCTV-2《未来架构师》
给你答案!
● ●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青蒿素类药物走向世界为何曾失败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研制青蒿素类药物的曲折历史。中国科学家从药用植物中发现青蒿素并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后,将各种高效、速效的青蒿素衍生物向国际公开,寻求国际合作以造福更多疟疾患者。
这项国际合作没有能够成功,其中有科技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中国自身产业化能力的缺失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分析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以后中国药物研发之路提供一些借鉴。
?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SWG/CHEMAL)第四次会议。沈家祥(前排左一),周克鼎(前排左三),陈海峰(前排右四),曾美怡(二排左三),屠呦呦(二排左四),李国桥(四排左三),施凛荣(四排左四)。
撰文|黎润红饶毅张大庆
责编|程莉
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初次“交手”年,中国为了支援越南抗击美国,最高领导下达了研究抗疟新药紧急援外任务(五二三任务)。在这项任务中,科学家从传统中药中发掘出了青蒿素,后来又相继研制出了3个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为了提高治愈率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医药学家们又在青蒿素衍生物的基础上,结合五二三任务中发明的其他化学抗疟新药,如本芴醇和磷酸萘酚喹等,研制出了各类青蒿素类复方药物,并通过国际合作,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推向世界([1],页1—23)。关于青蒿素以及青蒿素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笔者已有文章和书籍介绍[2—5],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如何寻求青蒿素类单方药物与国际的合作,国外的相关机构又如何来对待中方这个自主研发、疗效显著的抗疟新药。虽然说是合作,实则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有着多少曲折的故事,同时又有着多少无形的较量。虽然这是一段未能成功的合作,但是却也为后来复方药物的合作成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WHO对青蒿素类药物的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