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医
大道至简
医者仁心
新员工岗前培训第七天
9月14日星期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职业防护
01
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为达到普通洗手卫生的最清洁度,洗手时间最好不要少于40-60秒钟。
02
手卫生目的
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染物和暂居菌。
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抑制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及再生。
03
手卫生五个重要时刻
接触病人前。
进行无菌操作前。
接触病人后。
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
接触病人的周围环境。
04
七步洗手法
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互相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洗手背:弯曲个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洗拇指: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手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职业暴露刺伤后
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或者流动水冲洗。
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报告单并经科室领导核实。
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及职工保健门诊作预防处理和追踪检测。
职业暴露皮肤或粘膜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
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报告单并经科室领导核实。
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及职工保健门诊作预防处理和追踪检测。
医疗废物管理及环境物表清洁消毒
医疗废物的概念
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环境物表清洁消毒
空气消毒。
地面消毒。
物品表面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医院感染的判断
01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内医院感染。
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02
感染疾病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器官、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临床合理用血培训
01
临床合理用血概念
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输血指征和治疗需要选择血液成分品种和输入量。
三方面:
1.患者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指征)
2.需要输入的血液成分
3.输入量
02
临床合理用血概念
1.急性出血为输血的主要适应症,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时出血。一次失血量低于总血量10%(ml)时,临床上无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以不输血。失血量低于总血量20%(~ml)时,应根据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即严重程度,同时参考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选择治疗方案。一般首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不输全血或血浆。当失血量超过总血量20%(ml)时,应及时输注适量全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常因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或清蛋白合成不足引起。手术前如有贫血或低清蛋白血症,应予纠正。贫血而血容量正常的患者,原则上应输注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血浆或清蛋白液。
3.重症感染全身严重感染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严重骨髓抑制继发难治性感染者,可通过输血提供抗体和补体,以增加抗感染能力。
4.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发疾病,输注相关的血液成分加以矫正,如血友病患者应输注凝血因子或抗血友病因子,凝血因子I缺乏症患者应补充凝血因子I或冷沉淀制剂,也可用新鲜全血或血浆替代。
传染病管理
01
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02
传染病制度
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END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