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杯”优秀作品展示
学校:广华中学
指导老师:郑凤梅
指导老师:周婷
指导老师:梁妍
在红军山等你
广华中学
潘馨雨
山窗初曙,透纸黎光,竟感觉每一颗星辰都像极了你。
——题记
清晨,屋外正下着小雨,雨丝一缕一缕地向下飘落。像珍珠帘子,从民宿的青瓦缝间一串串滑落,碎落在长着些许青苔的青石板上。
许是近清明了,最近的雨天格外的多。民宿靠山而建,窗外的山坡上草丛翠绿,在嫩绿的草丛间立着大簇大簇鲜艳的红花,几乎把绿草都覆盖住了。那一簇簇的红花如火欲燃,照亮了昏暗的雨天。
“这雨点儿啊!为了滋养万物,从好高好高的天上,纵身跳下……”奶奶从我记事起,就常常喜欢用这样的开头,给我讲红军的故事。过草地,爬雪山,吃草根,嚼皮带……我似懂非懂,但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我,显然比看外国动画片长大的小伙伴多了一些信念感。
近两年,在华为上班的小叔给奶奶买了华为手机,我常常给奶奶讲美国政府打压“”华为”的事情。奶奶听着,听着,眼神里先是愤怒,接着是轻蔑,然后她会谈到爷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讲到情深处,她枯枝般的手从怀里摸出一条穿着半颗子弹的项链,子弹上的划痕与磨痕交错着。奶奶说那是一场激战后从爷爷受伤的手臂中取出来的子弹。她轻轻地摩挲着子弹,像是抓住了已去世多年爷爷的手一样。这样的时候,奶奶就仿佛忘记了我的存在,她会小声而坚定地喃喃低语:“老头子,咱们从来没怕过,对不对?
奶奶叨念得最多的故事,发生在她的故乡——遵义。年1月,也就是奶奶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在奶奶的故乡召开了著名的会议——遵义会议。还记得奶奶每每提到这个会议,总是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孩子,这可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啊!”没错,这个在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都是好样的!”奶奶这样坚信着。她和爷爷都是由革命圣地遵义走出来的、平凡却不普通的革命老兵。他们的一生确认并笃行两个信念:一个是听党的话,跟党走;另一个是从遵义走出来的从革命老区走出来的“老兵”,都有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带着这样的使命感,爷爷走上了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奶奶一生任妇女干部,建设水库、抗洪救灾等轰轰烈烈的“大事”,奶奶都是走在最前头。“任何时候,我们党员都是吃苦在前,带头在前”,去年疫情期间,奶奶鼓励爸爸妈妈当社区志愿者,就是这样说的。
今年清明奶奶说什么都要回一趟贵州,她要去为爷爷扫墓。其实奶奶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她再进行这样的长途跋涉了,但是爸爸妈妈实在不敢违拗老人。只好依着她买了票。
给爷爷扫完墓,我们去了遵义著名的红军山。红军山,就犹如镶嵌在遵义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庇护着这方水土、庇佑着这一方人;又如这个城市的灵魂,彰显着革命老区鱼水情深的传统与情愫。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攀踏那一级级的石阶,瞻仰了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被雨水洗得越发素朴庄严。奶奶凝视着碑正面邓小平同志手书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气势磅礴的金色大字,似乎又回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
我小心翼翼的扶着奶奶,奶奶眼中含着泪,颤颤巍巍的向纪念碑鞠了一躬。这红军山上安葬着60多位红军战士,他们都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珍宝啊!
因为下着雨,来拜谒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在纪念碑的背面遇到了一对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丈夫打着伞,妈妈牵着小女孩,小声讨论着什么。我带着奶奶向他们走去,抬头,视线交错,我听见年轻的父亲说:“……这些年创业不易,每次我想得过且过的时候,我就到红军山来走一走。当乐观豁达、坚定无私这些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信念的力量和永生的精神……我总感到这空气里,水土里,这些丰碑里有一种东西我们现代人特别需要!现在孩子也渐渐大了,我想我们该带着她一起来感受一下!”小女孩看起来似懂非懂,但是她放下手中的一大束菊花,说:“学校和老师每年都带我们来这里扫墓,老师说我们不能忘了新中国的胜利是怎样来的!英雄的精神我们要代代发扬!”她那么小,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却那么纯真而坚定。
看着这小小的人儿,我忽然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考察调研的时候,一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的事迹。站在纪念碑前,总书记说:“遵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所有的红军英雄都值得被纪念、被缅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红军坟前,我心里对这些牺牲的红军战士油然而生敬意。他们为了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用鲜血甚至是用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斯人虽逝,他们的精神有山川作证,超越了时空,在我们后来者的心中开出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朵。
再回到民宿时已是夕阳时分,雨仍然下着,透过雨帘,回望红军山,它似乎被一层云雾包裹着。和风沿山坡吹过,又似吹散了云雾,露出一位热血男儿来,背着枪,带着红军帽,穿着草鞋……那样模糊却又那样清晰。
千帆过尽,雨过天晴,云在青天水在瓶。在这建党一百周年的神圣而伟大的日子里,我们千百万华夏儿女,共同望向红军山,又似乎在眼前浮现出一群可爱的大大咧咧的红军战士。来红军山吧!感受红军们不凡的生命历程,他们,在红军山等着你。
那天从红军山下来,奶奶在花白的鬓前簪了一朵欲燃的山花,她说:“会来看你们的,会的。一代代,一代代,不会忘记的。”
点评
一、作文避免了假大空,以“我”为视角,娓娓讲述“奶奶”的红色故事,代入感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二、构思新颖巧妙,主题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仰,接续奋斗”的主题,在故事的推进和几代人的言行描写中自然流露。三、另外,全文有一种美文的空灵意境,难能可贵。
——郑凤梅
天下己肩担家国复兴任
广华中学
赵俊玮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先生曾发出那个黑暗时代的一声热血的呐喊。百年刹那而逝,现如今,历史以它如春风般的双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拂绿了中华九洲这棵参天古树。饱受历史眷顾的中华民族,正在未来这幅蓝图上挥毫纵笔,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满怀激情地握着民族复兴之笔,又何不酤复兴浊酒一杯,斟一轮家国明月,在笔锋浓淡之间,抒写民族复兴之华章?天下须有己肩担,家国方可复兴扬。
铁窗幽幽,赵一曼对儿子继承抗日烽火之希冀,却似熊熊烈火;清贫徒壁,方志敏不变之信仰,坚如磐石,韧如劲竹;闪闪微亮,雷锋这颗钉子,将自己钉入了共和国的滚滚进程,也钉在了万千人民暖流涌动的心中。他们无论自己的困苦与危急,唯求以己之力,救国于水火,奋斗与兴国,担责于双肩。复兴洪流涛然东逝,浪花淘尽之英雄,必为吾辈之青年。青山依旧,红日几度,数载秋月春风,而吾辈何以理解并践行这千年朗月皓然照耀,和风蓬勃萌发之担家国天下任之情怀?
敢于将家国天下担起,忘我舍身的情怀,从来不仅存在于过往,更应存在于当下。这种家国情怀,从本质上而言蕴含着先忧后乐、丹心报国、跬步不辍、笃行不移的诸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高尚品质。也正是这些高尚品质的传承,铸就了仁人志士敢以己身担天下,愿用己心忧黎元的精神。它是张弥曼放下个人医生梦,为了国家建设而扎根于古脊椎动物这个冷门而又意义非凡领域的坚守;是张富清老人六十年深藏功名,抛开显赫战功,褪下军装,在来凤县奉献半生心力的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古今仁人志士正在那历史之彼岸向后辈招手,他们深埋在茫茫大漠的坚守,隐顿于青山绿水的执著,和那无数在风中飘扬的高尚美德,正于无声处铸起家国精神之丰碑,只待我们去体悟这丰碑背后的品质,将自己的奋进,融入祖国复兴大业,镌刻在朝霞氤氲的那座丰碑上!
仰望祖国星辰璀璨,这五千载铮铮青史,被星光无限所点亮,一撇一捺之间皆是无数翰墨浸润;俯瞰巍巍然祖国河山,这七十年风雨兼程,被远山青黛所勾勒,一瞬一息之间何尝不是点点微尘筑起如山的中国脊梁?我们从未与国家的呼吸与时代的脉搏相分割,时刻与华夏九州共命运的我们,或许已无法听帐外金戈铁马蹄踏嘶鸣,无法见驱楼船在涛怒风狂中抢渡连营,但在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在时间长河里绵绵不绝的家国精神的引领之下,新时代青年亦大有可为。
“最慢的脚步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永无徘徊之意、锐意进取的我们,应似国测一大队那般开拓求索,在雪域高原上踏过碎琼乱玉,经天纬地,用白雪渲染一个个攀登的身影,向世界展示“中国高度”,开拓精度测量的新天地,开辟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的新领域,担起时代之责,做新时代的开拓者。笃行致远、默默奉献的我们,应似新时代愚公毛相林、黄大发那般默默耕耘,手凿肩挑,带领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让蜿蜒的黔山贵水间,飞架起一道道流淌着希望之水、激荡着草木起兴、澎湃着山峦振奋的长渠,坚持走好“最快的脚步”,更能走出新青年的风采与责任,做新时代的守望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的确,开拓坚守固不可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那股匠心的专注,更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所需的一剂“沉心剂”。青年之任应水火兼容:烈焰灼灼以前进,静水流深以定心。做好精诚之至的雕琢者,我们可看到叶嘉莹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古典诗词,在唐诗的春风如沐、宋词的恬雅似水中,终成中华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更有无数隐遁于街巷之中的手工艺人,是那“俗世奇人”——一柄刻刀,雕出了版画的栩栩如生与篆章的古风端然,也雕出了孤灯下孑然埋首的身影;一双巧手,捏出了泥人的活灵活现,勾出了糖人的玲珑剔透,也塑出了一颗宁静安然的玉壶之心。淡泊专一的品质续写着传统文化的华章。我们要做好雕琢者,去聆听那梧桐夜雨、黄昏点滴,以如止水般淡然之心,雕去人生的浮与轻,雕出人生的炫丽,留下生命的沉与静,用更扎实更沉稳的双肩担起家国天下任。
求索之行,千里咫尺,咫尺千里;坚守之心,千年刹那,刹那千年;雕琢之心,千言沉静,沉静千言。天下在肩,家国在心,青年聚心而担责,滴水汇之于洪流;忧乐自铭,重任自行,吾辈千万而兴邦,华夏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指导老师:周婷
在歌乐山等你
广华中学
叶静云
她站在山脚下,身边人群熙熙攘攘。微风穿过树梢,枝叶婆娑,古树落下一滴露珠,正落在她的右耳上,仿佛风在哭泣。抬头向上看去,喧嚣声仿佛逐渐远去,只剩下目光,顺着山间曲折的小路一直向上,穿过了七十年的光阴,消失在了路的尽头那一片幽深阴暗的树影里。
她沿山路缓缓步行而上,树影洒下光斑,星星点点,耀眼斑驳。长年不见光的石板上布满苔痕,道路湿滑,路边每隔上数十米就有一座简陋的草房,陈年的茅草已变为灰黑的颜色,依稀可见当年的戒备深严。道路尽头,灰墙青瓦,几座小院依稀显露一角。抬脚步入,仿佛走进了久远的回忆,古老的时光在脚下铺开,把她慢慢引入那段充斥着血与火的岁月。
锈迹斑斑的大门向两边打开,晃动着,发出“吱呀”的声音,横穿过小院,透过窗向房门紧闭的室内张望,屋内的一切已被灰尘所覆盖,一条长桌上的铁器前方竖起纤尘不染的展牌,上面印着他们的名字,用与阴暗的室内格格不入的明亮字迹镌刻着屋内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拾极而上,楼梯在她脚下震动,扬起细小的浮灰。推开一扇门,正前方的墙上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透进些许亮光,将窗外的树影投射在对面的墙上。屋内阴暗湿冷,靠墙处排列着狭窄的木板,叠了好几层,那就是床。不愿打扰英灵般的,她快步退出,轻轻掩上门。经过另一个楼梯口时,在拐角的那一片墙壁上,是淡红的,指甲划出的痕迹,每一条,便是一名烈士在世间挣扎过的最后的证明。
在院中站定,她环顾四周,现实在她眼中褪去,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颜色渐渐鲜明,院内开始热闹起来,高墙上的铁丝网弯曲着,衬着黑黝黝的枪口,走过她身边的,是衣着简陋甚至是褴褛的人,脸上没有愁容,只有对未来的期许。时光飞速流转,书中的世界与现实渐渐融为一体,画卷般地在她眼前展开,那是一个单薄的背影在烛光掩映下写下一行行文字,将它卷起,小心翼翼地向排水管中放去;潮湿阴森的地窖中一双手挖通了石壁,双手的主人却长眠于地下;一个脑袋大身子小的身影在努力学习;人们小心保护着一眼干净的泉水……….画面一转,小院陷入一片火海中,火舌肆意舔舐地上的尸体,烟火消散之后,只余一地灰烬……..
每一个生命,原本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他们把每一滴鲜血都义无反顾地交付给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自由和幸福后,不惧烈火煎熬,九死而无悔,那么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会因此燃烧而放出不朽的光芒。
他们在烈火中永生。
她站在院落的一角,看眼前人群来来往往,夕阳为天空涂抹上一层艳丽的橙色,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是灵魂发出的光芒和呐喊。天已渐暗,山下灯火如豆,星星点点,山上的灯灭了,渐渐安静下来。那些小屋低着头,俯瞰山下,如同当年他们守护自己的信仰一般,守望着如今的万家灯火,喧嚣人间。她站在山路上,身前光明,身后黑暗,如同现实与回忆的交界线,她回望一眼,朝着有光明和人语的地方,大步向前。
点评
小作者以参观者的视角带我们走进歌乐山,走进红岩,将眼前与历史相打通,虚实结合,感情充沛,笔调抒情,于意境中升腾热血。铭记英雄,缅怀先烈,吾辈自强,强国有我!
——周婷
而今迈步从头越
广华中学
马天啸
雄鸡唱晓。爷爷吟诵毛泽东诗词的身影,在晨光熹微中,站立成像。
——题记
雄鸡一唱天下白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迁。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我们家从来不用闹钟。花木扶疏的小院里,爷爷抑扬顿挫、中气十足的吟诵声,就是我们的“起床号”。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耄耋之年的爷爷一身白衣,执长剑而立,边高声吟咏,边翩然舞剑。那仙风道骨中的精神气,有无穷的感染力,我们总是“闻声而起”,洗漱过早,都有了节奏。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便多了一份昂扬,少了一点低迷;多了一份坚定,少了一点彷徨。哪怕是去年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我们一家人因为有了爷爷和毛泽东诗词的陪伴,无论是线上学习、工作,还是读书,健身,侍弄花草,直至后期的做社区志愿者,大家都是信念满满,斗志昂扬的。
战地黄花分外香
去年四月初,疫情原因一直居家隔离的堂哥,终于可以返回上海汽车厂上班了。临行前,他忧心忡忡的。是啊,前几年厂里效益好,堂兄一直双薪,在上海也付了首付,买了房。可是疫情之下,再加之美国小动作,一批批欧洲订单被种种理由退订了。员工待遇可想而知。想到房贷,堂哥怎能不长吁短叹。“唉嘘,哥哥倒像个小老头了!”我不由打趣道。
爷爷笑了。催我上网下载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第14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电视剧一开头,便是毛泽东感慨万千,吟诵诗词的画面。当时,工作人员给他汇报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蒋介石蠢蠢欲动反攻大陆的紧急状况。毛主席毫不畏惧,大气磅礴的回答震撼天地:“撤得好!苏联专家不撤走,我们欠他们的人情怎么还!好在现在已经换了人间,人民当家作主。我们中国人现在不怕任何国家掐脖子!我们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又遭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当时那可真是“万户薄疏鬼唱歌”,树皮、野草……饥饿的人们什么都吃。但在毛泽东领导的“自力更生,自主研发”思想鼓舞下,我们的科学家团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中国以超过美苏数倍的速度,让两弹一星在华夏大地“绽放”,改变了美苏大国独占话语权的国际战略格局,让中国人过上了有安全感和尊严的日子。
“大漠孤烟,飞沙走石。远离亲人,捐弃名利,舍生忘死……那时候的科学工作者们看待困难真的就像毛主席写的长征诗词一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有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豪迈气概。革命时期,我们少不了这种精神;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靠的也是这种精神。如今,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啊!”爷爷语重心长。
“我知道你最近在为房子和车的事情发愁。虽然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是好事情,但我想跟你说,不要那么着急。你现在还正是“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时候,没必要那么急功近利,把格局放大一些。现在那么多年轻人死盯着买房买车的小目标,弄得自己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年轻人需要那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脚踏实地,好好工作,开心生活,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找到人生的意义。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如果只想到为稻粱谋,他很可能就困在韶山冲做一个帐房先生了。”
堂哥也被感染,他说:“是啊,毛主席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和定力。抗美援朝一开始,岸英就遗憾逝世。毛主席虽然也难掩内心悲痛,但主席异常冷静和坚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美国人之所以这么嚣张,还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我们穷嘛!我们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搞出原子弹!”
“对啊!我觉得几乎和新中国同龄的任正非老先生身上也有毛泽东的精神气质。美国指使加拿大人扣押了他的长女孟晚舟,以为任正非会心神大乱,妥协让步。但是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创业道路,任正非再艰难都要走到底。这是不是毛主席说的格局和精神?”我也发表了我的看法。
爷爷激动极了,银发在阳光中一闪一闪的:“我们这几代人,是学着毛泽东的诗词长大的,像《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都是中学时必读必考的名篇。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思想家、天才的军事家,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极具浪漫主义的诗人。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柳亚子先生曾夸赞毛泽东诗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则赞誉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追踪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寻觅诗人毛泽东的创作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革命,一生逐梦,因而一生有诗。这是一个伟人的梦,这是一个诗人的梦,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纪之梦。毛泽东的中国梦,虽然和现在表述不一样,但其内核意蕴是一致的,是天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之一,是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中国梦,可以从他的诗词中读得出来。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等等,都深刻融入了毛泽东的民族复兴梦想。孩子们,你们这一代更需要这样的格局和精神。放下一点小我的得失,把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梦想,你们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那一天,爷孙三人谈了很多很多。那场谈话,以我们三人一起背诵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作为结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天一大早堂哥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