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德清县获全省卫生计生系统老照片及

近期,由省卫生计生委举办的“寻找老照片里的卫生计生故事评选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此次评选共征集到来自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多家单位及个人选送的老照片多幅(组),德清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原德清县卫生局)选送的一组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卫生计生系统老照片及故事征集活动一等奖。

卫生计生事业的文化积淀,是由每一幅老照片共同留下的;它们见证了历史,传承了文化,更给了我们奋发前行、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激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过往岁月,了解老照片中的背后故事。

文革期间血防会议

年刚恢复工作的德清县委,决定恢复血防领导小组,由一位副书记任组长,与其相应的办事机构和专业防治队伍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从有关单位抽调了一批精兵强将,充实防治队伍。在全县很快开展了以复杂地形灭螺为重点目标,以改水、管粪为突破口的血防攻坚战,全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当时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做到“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委员结合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使血防工作结合生产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总结评比,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晒药材

70年代大力提倡中草药防治病,赤脚医生上山采药,晒药材,自制中药材。

贵重仪器使用骨干培训班

年,德清县防疫站化验室是一间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小木屋,里面除了一张布满灰尘的小长桌,剩下的就是装满玻璃三角烧瓶的20多个竹筐,还有几架当时的贵重仪器——显微镜。下图为我县首批显微镜使用骨干培训班。

当年出诊

70-80年代,赤脚医生的出诊条件还比较差,主要靠的是步行、小船、自行车。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在平原地区、离出诊点较近的,就选择步行;在水乡,大都选择划船出诊;在山区、离出诊点较远的,就选择自行车代步。

查钉螺

年德清县西部山区发动群众查钉螺。专业血防人员在防治工作中主要在技术上把关,山区灭螺首先要找源头,正本清源,再按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顺序消灭。对有螺沟渠开新渠填旧沟及截弯取直的方法消灭钉螺,同时保持水流通畅。二、三月份是“农闲”时间,又是灭螺最佳时机,农民参加灭螺劳动可以记工分,所以群众性的春季灭螺劳动场面十分壮观。

“丝防”进行时

年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及卫生部关于“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等一些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的指示精神,参照外省市的经验,经当时的“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县卫生局决定筹建一支旨在主要防治丝虫病、钩虫病的专业技术队伍。成立之初,全队共有56名人员,这中间有医务人员6名,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占了大多数,其中有几名还是赤脚医生。为了让这些同志尽快掌握关于丝虫病、钩虫病的专业防治知识,我们请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省卫生防疫站的专家到培训班为大家上课,请本县一些多年奋战在防病战线上的老同志现场带教。

丝虫病

丝虫病俗称“大脚疯”、“流火”。历史上,丝虫病在我县流行十分猖獗,个别地区发病率更是高达20%以上,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据年我县丝虫病血检普查,全县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高达15.06%,有体征病人人,属马来丝虫病的中度流行区。那时老百姓中流行这样一句笑话,说是有8个人一起围着八仙桌吃饭,桌子底下连狗都钻不进(晚期丝虫病橡皮腿粗大如斗)。

医院

德清县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的专家、教授等相继到德清开展“丝虫病的控制”和“晚期丝虫病的安慰性治疗”两项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首先是阻断丝虫病的传播,德清县新市地区是当时开展丝虫病防治工作较早、工作也做得比较扎实的地区之一。选择该镇的新联、梅林农村建立试验和观察对照点,通过定量血检,掌握该地区人群的微丝蚴感染率已经很低的可靠资料,一个严密设计的《马来丝虫低密度微丝蚴感染地区如何阻断流行和传播的实验研究》正式启动。第二是开展晚期丝虫病患者的“安慰性治疗”。根据粗腿形式的病理机制,物理加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性探究。先后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叫《烘绷疗法》,另一种叫《桑绷疗法》。《烘绷疗法》是设计制造一种利用电热丝加热的“粗腿烘热器”;《桑绷疗法》就是用采于当地、且用于养蚕的桑叶作原料。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具有软化病变组织的作用。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器,按方案每日肌注,加有弹性的“氯丁绷带”绷扎患肢,再同服中草药和抗丝虫药物。经试治后,对缩小腿围、改善局部病变状况都受到很好效果。先后收治了全国各地闻讯而来的病人五千多例,甚至香港也有病人慕名而来。

消灭丝虫病大会战

为尽快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目标,年成立了德清县丝虫病防治专业队。医院抽调适当的技术骨干,再加上赤脚医生、下乡知识青年及农村有文化的青年56人组成。专业队员白天熟悉情况,编造名册准备器材,晚上便与当地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卫生院以及大队、生产队干部一起,逐户逐户地进行耳垂采血,制作血片,风雨无阻。德清县丝虫病专业队伍从成立到告一段落,历时三年。这是德清县整个丝防工作最活跃的高潮阶段,同时,也是德清县基本消灭丝虫病最关键的攻坚阶段,丝防专业队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水工作

德清县农村改水从简单到完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建国初到六十年代,提倡河流分段用水,池塘分塘用水,后期采用以自然村为单位建公用大口井,全县先后建多口,由于水源经常被污染,水质也差,这是初级改良阶段。年至年,我们在农村家庭推广挖掘灶边井(又称战备井),全县又建多口,但经过几年实践和监测,这种离地3-5米的地表水质,细菌指标大大超过饮水卫生指标几百倍。改水第三阶段,是年以后,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试点,提倡集中式供水,即建造以村为单位农村自来水厂,用几年时间建造各种类型水厂余座,有效地解决农村饮水卫生。但农村办水厂,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年5月9日,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签约,德清作为全国首批享受无息贷款的项目县之一,获贷款.3万个SDR(国际货币单位)。

改厕工作

旧时的杭嘉湖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差,群众习惯于使用露天粪缸,家里大多没有像样的厕所。因此德清县在血吸虫病等地方病的防治过程中,把改厕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改厕形式,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公社化时期,采用三格式无害化粪池,就是在取缔每户或已集中的粪缸的基础上,由生产队统一建造一个大型三格式无害化粪池。每户使用便桶(马桶),由清肥员每天挨户上门清扫便桶,粪便集中在化粪池发酵处理。户里用肥按规定向集体领取。后来采用粪缸式户厕,每户把原放在户外的露天粪缸搬到猪羊棚或贮藏柴草的小屋里。上面用木材打成一个座便器,座便器有上下可翻动的盖,四周用木板封闭。接下去是三缸式户厕,这种户厕的座便器还是用木制的,不同的是其贮粪和发酵部分采用三只缸,用管道联接,使粪便发酵处理后使用,可以起到杀灭虫卵和细菌的作用。作为抽水马桶户厕,是近期在农村推广使用的户厕。其构造与城市的卫生间相同,用自来水冲洗。

赤脚医生、送医到田头

农忙季节组织医务人员下乡,送医送药到田头,农业生产和防病工作一起抓,深受农民欢迎。

农民报销医疗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清县开展了农村初级卫生达到全国初级标准县的活动,其中农村防病治病的“村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改水改厕”(当时的称谓)是主要项目。当时下舍乡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是全县进展较快的乡镇之一,县卫生局及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领导经常到下舍指导工作。年春,县府筹备在下舍乡召开全县“初保”工作推进现场会议。下舍乡为推进全乡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比率,定期开展全乡性的参保人员医药费报销工作。图为乡卫生院长兼乡初保办公室主任,在下舍乡政府大厅报销现场为参保农民审查、计算报销凭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yy/10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