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yuyue/-这是好老师年的第篇文章-7月16日,从今天起将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而且今年三伏天长达40天!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关于“三伏”,您和孩子了解多少?入伏后,又有哪些防暑和防疫的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四问“三伏”何为“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古人认为,“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今年的三伏天足足有40天:●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为10天;●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20天;●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10天。三伏天的日期是如何确定的?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农历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叫三伏)。三伏天的英文翻译是什么?三伏天的英文是dogdays。据说是因为16世纪罗马的天文学家发现,每年天气最炎热这几个星期,天狼星总与太阳共升共落,而天狼星的别号就是“theDogStar”,后来就一直沿用了这一说法。为什么三伏天这么热?“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这是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随着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防暑最重要度过难熬的三伏天,总的宗旨就是宜伏不宜动。01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免让孩子在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外出,必要外出时带上遮阳伞,做好物理防暑。如果因天气炎热出现轻度头痛、头晕、耳鸣、恶心、眼花、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此时家长可以这样做:立即转移到清凉通风的环境中,解开身上的衣服;补充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头部冷敷,注意休息。02注意饮食调节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但暑热当头,孩子们往往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三伏天里,家中的一日三餐要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物,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父母可以多做一些清淡素食,佐以鱼肉蛋奶,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盐水、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03注意补水保津液除了吃之外,喝也要注意。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温水(毫升~毫升),水温不宜过高,少量多次饮用。对于孩子们喜爱的冰冻饮品,如碳酸饮料、雪糕等等,家长们必须严格“把关”,原则上要少吃,以免造成胃部痉挛。04找准时间适度运动暑假已至,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宅在家中“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玩着手机”的快乐生活已经开启。但“伏”不意味着“宅”!要避免长期待在空调房中,否则会影响排汗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每日适度的体育锻炼也必不可少,可以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防疫不松懈三伏天里,除了注意防暑,防疫工作也得做到位。01口罩还得戴好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紫外线加强,出门戴口罩的闷热感和一些皮肤问题也越发凸显。还有人担心,佩戴口罩是否会增加中暑的风险?但目前,口罩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因此仍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关于是否佩戴口罩,低风险地区可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修订版)》,根据不同情境来判断。02科学使用空调热浪袭来,使用空调不可避免,如果过分担忧新冠病毒的传播而不使用空调,会导致中暑等健康危害。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家中的空调务必要做好消毒工作。但过度使用空调也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而更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不宜使室内温度低于26摄氏度,并注意勤开窗通风换气。03不必担心蚊虫传播病毒此前,曾有人担心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蚊子传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执行主任林明贵指出,蚊虫叮咬的确可以传染很多疾病,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能够通过蚊虫传播,因此公众无须感到恐慌。但是不管如何,保持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卫生,减少蚊子的出现同样不可忽视。毕竟,疟疾、登革热、乙脑、丝虫病等,都可以通过蚊子传播。来源
新华网、人民网、封面新闻责任编辑
李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