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与治疗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疙瘩皮肤病、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结节皮肤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于感染该病会使病牛体重下降,形体消瘦,奶产量下降,皮张鞣制后具有凹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牛结节性皮肤病成为威胁养牛业的一大疫病。

病原学特征

牛结节皮肤病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kbp。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呈砖块状或椭圆形,大小约为-nm,为较小的痘病毒。通过对其DNA进行分析表明,其与羊痘病毒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可达80%,与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有96%的同源性。该病毒对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具较强抵抗力。病毒对热敏感,55℃条件下2小时或65℃条件下30分钟便可灭活;对齐全红“醛铵消”溶液敏感。

主要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5周,实验感染为4~12天。病牛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呈持续稽留热型并持续7天左右。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表现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30毫米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有时皮肤坏死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开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重度感染牛康复缓慢,可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妊娠母牛可能流产,公牛病后4~6周内不育,若发生睾丸炎则可出现永久性不育。

剖检特征

病牛的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处粘膜,尤以口、鼻、咽、气管、支气管、肺部、皱胃、包皮、阴道、子宫壁等病变明显。通常在结节附近还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黏膜下组织和结缔组织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液,呈红色或黄色。皮肤最初病变为水肿,表皮增生及上皮样细胞浸润,随后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传播方式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种品种的牛均易感。水牛、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感染。患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肌肉、血液、内脏、唾液、鼻腔分泌物及精液中,病牛恢复后常带毒3周以上。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接触传播。该传播方式比例和效率比较低。共用水源和新引进动物到牛群,可增加牛结节性皮肤病暴发风险。在牛结节性皮肤病暴发期间,人工授精或自然配种存在传染疫病的风险。

间接接触方式传播。病牛污染的环境、污染物及媒介,如用具、饲料、垫草以及病牛粪便、分泌物、毛皮等。

节肢动物传播。目前为止,已经证实,蚊子可能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最近发现,非叮咬的苍蝇也发挥传播作用。

诊断

可通过特异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同时要注意与牛疱疹病毒-2(BHV-2)感染、昆虫叮咬、贝诺孢子虫病、盘尾丝虫病和嗜皮菌病引起的皮肤损伤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病与牛结节性皮肤病极为相似,很难区分,但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技术检测。

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方案

避免从发病地区引进动物。

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由于该病毒对齐全红“醛铵消”溶液敏感,可用“醛铵消”溶液定期对环境进行灭活。

在牛舍内放置灭蝇灵等物,做好消灭蚊蝇等节肢动物工作。

严格的转运措施。

二、控制方案

病牛立即进行隔离。用齐全红“醛铵消”溶液对环境进行消毒。用齐全红“金碘消”或“消毒百分百”对牛体消毒。

同时在牛舍内放置灭蝇灵,做好消灭蚊蝇工作。

病牛连续3天肌注:齐全红“羊瘟DCL”(一侧)+头孢噻呋钠+齐全红“链球痢清”(另一侧)或齐全红“五毒腐蹄康”(一侧)+齐全红“链球痢清”(另一侧)。

全群使用齐全红“战毒”+“黄芪多糖颗粒”拌料或饮水,连用7天。

患眼用齐全红“牛羊眼病一滴灵”滴眼。

注:在进口牛中一旦检出该病,全群牛退回或全群扑杀并销毁尸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yy/57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