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精选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升高()。

A.传染性肝炎

B.急性心肌梗死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严重烧伤

E.慢性肾炎

E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升高的疾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旧称谷丙转氨酶(GPT),AL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L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或瘀滞、胆管炎、胆囊炎。其中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者轻度上升或正常。②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只有选项E的“慢性肾炎”不会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升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2.急性HBV感染的指标是()。

A.HBsAg

B.HBsAb

C.HBeAg

D.HBeAb

E.HBcAb

E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对应抗体,也非中和抗体。即不能抑制HBV的增殖,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后的一项指标,为急性感染早期标志性抗体,常紧随HBsAg和HBeAg之后出现于血清中,主要包括IgM和IgG两型,抗HBc-IgM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判断均有较大的价值,因此,常以抗HBc-IgM作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3.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哪种抗体()。

A.HBsAg

B.HBsAb

C.HBeAg

D.HBeAb

E.HBcAb

B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是人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中和抗体,为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大多数HBsAg的消失和HBsAb的出现,意味着HBV感染的恢复期和人体产生了免疫力。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HBsAb。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红细胞沉降率(ESR)不加快的疾病是()。

A.恶性肿瘤

B.心肌梗死

C.结核病

D.多发性骨髓瘤

E.心绞痛

E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病理性增快见于:①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血沉明显增快,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周恢复正常。③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因而血沉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⑤贫血:血沉增快与贫血程度相关,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但是当低色素性贫血时,因红细胞体积较小,血红蛋白量不足而血沉缓慢;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不利于缗钱状聚集,血沉反而减慢。⑥高胆固醇血症。根据第②点可知,选项E中“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5.嗜酸性粒细胞不升高的疾病是()。

A.支气管哮喘

B.过敏性肺炎

C.伤寒

D.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E.血吸虫病

C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增多的临床意义在于: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②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应激状态。所以,伤寒时嗜酸性粒细胞不升高,反而降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选项中,关于老年人患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觉症状常较轻微,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

B.机体适应能力低下,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

C.常常是多系统同时发病或同一脏器、同一系统发生多种疾病

D.患病时一般不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E.老年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减弱,易发病

D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老年人患病的特点”。老年人患病的特点:①起病隐匿。老年人症状和体征往往表现不典型,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减弱,而易发病。同时由于老年人反应性低下,对冷热、疼痛反应性差,体温调节能力也低,故自觉症状常较轻微,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所以,选项A、E的叙述均是正确的。②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老年患者一人多病的现象极为常见。一种是多系统同时患有疾病,另一种是同一脏器、同一系统发生多种疾病,增加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所以,选项C的叙述是正确的。③病情进展快。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减退,机体适应能力下降,故一旦发病,病情常迅速恶化。所以,选项B的叙述是正确的。老年患者,几乎不论患何种疾病,均容易出现嗜睡、昏迷、躁动或精神错乱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可能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血压波动、电解质紊乱及感染中毒等有关,使老年人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困难。所以,选项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7.下列哪种药物不会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升高()。

A.克林霉素

B.氟康唑

C.硝苯地平

D.阿昔洛韦

E.异烟肼

C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升高的药物”。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氨苄西林、利福平、四氯化碳、乙醇、汞、铅、有机磷等亦可使ALT活力上升。常见可致ALT活力上升的其他药物主要有:①抗生素,四环素、利福平、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拉氧头孢、头孢地嗪、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均偶可引起血清AST或ALT升高。尤其红霉素类的酯化物可致肝毒性,常在用药后10~12日出现肝肿大、黄疸、AST或ALT升高等胆汁淤积表现。其中依托红霉素对肝脏的损害比红霉素大,主要表现为AST或ALT升高。②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致血清AST一过性升高。灰黄霉素大剂量时有肝毒性,可见AST或ALT升高,个别人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酮康唑偶可发生肝毒性,表现为乏力、黄疸、深色尿、粪色白、疲乏、AST及ALT一过性升高,另有引起急性肝萎缩而致死的报道。③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可致ALT及AST升高。④血脂调节药,应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连续1年以上者有2%~5%可观察到无症状的AST及ALT异常。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8.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机制是()。

A.雌激素升高

B.孕激素升高

C.雄激素升高

D.前列腺素升高

E.促性腺激素升高

D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因”。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分泌因素,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月经期,此时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能分泌前列腺素,释放出来的前列腺素使子宫肌肉收缩,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②子宫位置异常、子宫颈管狭窄等造成经血流通不畅而引起痛经。③精神紧张、忧郁、恐惧等精神因素可使痛阈降低,条件反射也会造成痛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9.下列药源性疾病中,属于患者遗传因素的是()。

A.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出现灰婴综合征

B.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对泻药和刺激性强的药物敏感

C.肝硬化患者使用利多卡因,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D.口服避孕药或绝经期后激素替代疗法可导致心肌梗死

E.羟化酶缺乏者服用苯妥英钠日剂量mg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

E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药源性疾病中的患者遗传因素”。药源性疾病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苯妥英钠由羟化酶代谢,苯妥英钠在羟化酶正常人群中,其血浆半衰期为30~40小时。正常人的日剂量为mg,而羟化酶缺乏者日剂量mg即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所以,选项E符合题意。选项A属于患者年龄因素,选项B属于患者性别因素,选项C属于患者基础疾病因素,选项D属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10.正常成人血清尿素氮(BUN)的正常参考区间为():

A.3.2~7.1mmol/L

B.2.2~5.1mmol/L

C.3.8~6.1mmol/L

D.3.2~7.1mmol/L

E.2.3~7.1mmol/L

A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是“血清尿素氮(BUN)的正常参考区间”。血清尿素氮的正常参考区间为: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意犹未尽,想获取更多试题吗?跟我来,往下看!

你与通过执药考,只差一套题库的距离!

“医考课堂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北京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yy/8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