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
41岁的黄女士去非洲旅行,回榕仅2天,
突然发热、头晕,她以为是感冒,
可点滴2天,情况不断恶化,
随时有生命危险……
没想到竟是“苍蝇”惹的祸!
几经周折,医院、省疾控中心、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等多方合作,才找出罪魁祸首——锥虫病,也叫昏睡病,病根远在非洲!
专家推断,可能是黄女士在非洲时,被“苍蝇”叮咬了。此事惊动了世界卫生组织,特效药由专人紧急从日内瓦带到中国,仅花了2天。住院抢救13天,黄女士才好转。
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例输入性罗得西亚锥虫病,也是中国第二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
越洋救治团队,揪出致病元凶
今日,医院,继续注射特效药。她告诉医生,8月8日,她莫名地发热、头晕、畏冷、寒战。医院,挂了2天点滴,体温一直没降,10日,医院感染科。
医生一再追问,黄女士才想起,7月底,她和爱人到非洲旅行,在堪培拉草原游玩时,右脚跟被苍蝇叮咬,肿了个暗红色的包,但不痛不痒,爱人也被咬了,他们以为是普通苍蝇,就没在意。医生立即想到,黄女士可能得了虫媒传染病,立即将她收治入院。
被咬的右脚
8月12日-13日医生两次抽取黄女士的血液标本,送检省疾控中心(CDC);
8月14日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在血样中发现了鞭毛样虫体,谢汉国科长立即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他们推断这是非洲锥虫病。专家迅速采集部分血样,送往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进行基因测定。国家CDC立即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联系。
8月14日13时许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牵头,召开了越洋电话会议,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医院专家一起研讨诊疗方案,提出进行腰椎穿刺,取出脑脊液,再次送检CDC,以明确是否中枢受累。为了防止院内传播,黄女士被隔离治疗。
随后,该院感染科专家刘青、陈小玲与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长周晓农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人员成立了救治团队,周教授很快与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专家取得联系。
医生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道道“S”形身影,经确认,是罕见的“锥形虫”
跨国绿色通道,2天取得特效药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预防控制所确认:黄女士的标本呈罗得西亚锥虫抗体阳性,随时有猝死风险!医院药学部迅速向全国多家供货商、医院求助,但这种病只见于非洲,医院没有常备药,所有药物需世界卫生组织调配!
情况危急!如果通过邮件、海关手续,取药至少要花十天,专家决定做两手准备:
01
一方面,请患者亲友到香港买药——喷他脒,暂时控制患者的病情,一边等待非洲的特效药。
医生刘青、陈小玲连夜研究“喷他脒”的英文说明书、查阅文献,并与香港药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中国疾控专家联系,沟通注意事项、相关经验。
8月15日22:41喷他脒通过静脉输液,缓缓进入黄女士的体内,她感觉全身像虫咬,异常痛苦。是继续使用“喷他脒”,还是等待特效药?专家有点为难。幸好,次日,她的体温从39.6℃降到38.4℃,但肝功能未见好转。
8月17日医生决定改为肌肉注射,用药两次后,17日,她的体温恢复了。
8月16日几乎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开通国际救援绿色通道,16日调拨特效药——苏拉明,由专人携带,坐飞机从日内瓦直飞北京,再由患者家属带回福州,医院时是17日晚上9时许,仅花了2天。次日,黄女士用上了特效药。
不到两天,特效药就跨国送到了医院
8月24日下午各项指标大致正常,她出院了,但得定期随访、用足六次特效药。
“太幸运,像中了彩票!”刘青主任说,此次,跨国抢救很及时,从患者确诊到取得特效药,仅用了4天!多亏了政府部门、专家团队、家属的多方配合。
潜伏期约2周可能昏睡死亡
刘主任说,从医32年,他第一次遇到锥虫病患者。据文献报道,年南京曾确诊一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属于冈比亚锥虫病,患者过了一年才发病,医生追查病史时,有一定的难度。
“幸好及时发现!”他说:
01
非洲锥虫病是由采采蝇传播的寄生虫病,没有有效疫苗,而采采蝇主要在白天叮咬人群,蚊帐也难起作用。如不及时对症治疗,锥虫可能进入脑部,患者可能昏睡困倦,最终昏迷、死亡,被称为“昏睡病”。
这种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6个国家,潜伏期约2周,病程可分为初期、血液期、睡眠期,而黄女士就诊及时,正处在血液期。
网络资料图
刘主任强调,近年,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
出国归来人员带回很多国内罕见的感染病。
尤其是非洲,气候炎热,蚊虫孳生,传染病多发,可能感染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等热带病,这些“怪病”在国内少见,甚至罕见,极易被误诊。
刘主任提醒赴非人员!
出境前可向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了解目的地国家传染病疫情状况,如需使用防疫性药物或接种疫苗,可至当地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
01
在非洲时,尽量坐车并关好车窗;
在户外活动时,身体裸露部位要涂抹蚊虫驱避剂;
避免赴高危区域,慎入森林、牧场、草地、灌木丛等吸血昆虫孳生地,如必须进入这些区域,应穿长衣长裤长袜,尽量不穿深色衣服,避免吸引蚊虫;
避免在简陋居所睡觉,睡觉时要使用蚊帐或在室内喷洒杀虫剂;
不轻易到河塘中游泳、戏水;
不喝生水,不食用可能受蚊蝇污染的食物、饮料,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不食用生鲜骆驼奶等未经煮熟的食物;
接触动物后立即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动物。
在非期间或回国后身体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向医生讲明自己曾到过非洲什么地方及被什么蚊虫叮咬过,方便医生诊断。
不过,小伙伴们也不要怕
国内没有采采蝇这传播媒介
输入病例不会造成本地传播和扩散
海都记者陈燕燕/文毛朝青/图通讯员杨大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