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病原与症状绦虫是猶的一种常见内寄生虫。虫体象带子,由头节、颈和许多体节组成,主要寄生在肠内。成虫危害并不明显,但大量感染时,可引起肠炎、下痢、便秘、呕吐,生长发育不良、消瘦等。防治预防绦虫病,关键在于切断传染途径,即鱼、肉应该煮熟后喂。当见猶身体消瘦,又没有发现其它疾病时,应注意粪便内是否有芝麻粒大的黄白色节片。蝙虫病:病原与症状蛔虫病主要是幼猫的疾病。寄生在猫体内的是猫弓首蛔虫,可感染给人。一般少量虫体寄生时,影响不大。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消化扰乱、厌食、腹泻或便秘,幼猶生长不良、被毛粗乱,贫血,偶尔引起肠阻塞。防洽预防蛔虫主要是注意环境和食物卫生,定期对猫进行驱虫。狂犬病:病原与症状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中最可怕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病毒存在于唾液中,经咬伤和皮肤伤口而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初行动反常,躲在暗处,反应迟钝,唤之不理睬。行走时突然停止,流口水,尾巴乱甩,怕水。严重时,狂暴不安、乱跳乱咬、攻击人畜等,最后全身麻痹进而死亡。防治此病无特殊治疗方法。病猫应尽早捕杀、深埋。每年春秋两季应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猫弓形体病: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表现。急性型一般多发生在幼猫,发病时体温升高、拉稀、呼吸困难、厌食。慢性型发病,只有轻度症状,表现消痩、贫血、食欲不振等。防治预防该病是不用生肉喂猫,搞好环境和猫体的卫生,及时处理猫的粪便。养猫户的孕妇应特别注意,最好不养猫或暂将猫寄养,以防感染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目前对弓形体病还没有特效药物。病毒性肠炎:病原与症状由病毒经口感染而致的一种幼猫多发病,每年多发生在夏末秋初。症状表现为初期,病猫体温升高至摄氏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后,体温下降,呕吐,粪便灰白色含大量粘液。病情严重时,粪便含有血丝和腥臭味。球虫病:病原与症状由猫等孢球虫、芮氏等孢球虫、艾美尔球虫寄生于猫的小肠内,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炎。症状主要是血痢、贫血和消瘦。一般是严重下痢,排出混有血液和粘液的稀便。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喜饮水。防治预防方法是注意猫舍清洁,勤打扫,用具、食具应常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