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
一、中医认识荨麻疹俗称“风团”,中医无此病名,称为“风疹”、“隐疹”。其特点是全身皮肤无定处出现红色肿块;皮下出现疹块肤色不变;肤色苍白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疹块,时隐时现,故得以“风疹”或“隐疹”的病名,或者可以称为“风疹块”。
致病的原因有体质禀性较弱,容易发生皮肤疾病者;由喜食腥味麻辣食物所致者;药物、肠道寄生虫病、暴热暴冷热毒熏蒸、热毒疾病等,都会造成肌肤出现“风疹”、“隐疹”。
辨证分型:
(1)风热:皮肤疹块色红,痒痛,遇热疹块加大,遇冷则挛紧,夏季发病时间多,冬季发病时间相对减少,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如食用过敏食物或过敏药物,这时的风热夹杂可急性发疹,称为急性荨麻疹。也可因为其他器官患热毒性疾病,毒邪反映在肌肤上,出现风疹。
(2)风寒:疹块隐于皮下,色泽苍白或肤色发白,发痒(实则为轻微疼痛),遇寒冷与风吹,瘙痒加重,苔薄白,脉濡滑。
(3)肠胃湿热:皮肤发疹时,有胃脘疼痛的反应,大便秘结或溏泻,这种情况多伴有肠胃性疹块(粘膜性损害),苔黄,脉滑数。
(4)冲任不调:由于气血不足,阴虚燥热,每逢月经来潮2~3天发疹,随着月经期结束而消失,下次月经来潮又发疹,可称为“月经疹”。
(5)肠道虫患:胃肠内患有寄生虫,耗损人体精血,由于虫类造成的毒性可反映在皮肤上称为时隐时现的斑块,产生痒痛不适,形体消瘦,夜间出现磨牙声,有时发生肚脐周围疼痛,有时发生深夜肛门发痒,睡眠不安,肠道疾患多为儿童时发生,面黄肌瘦,腹呈鼓胀等现象。
(6)气血不足:“风疹”反复发作导致气血两虚,风疹会迁延成慢性,数月或1年不愈,劳累或精神疲乏,容易复发,舌质淡,舌苔薄,脉濡细,造成慢性风疹。
二、西医认识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
1.病因
(1)食物及添加剂:主要是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肉、蛋;蕈类、草莓;食物中的颜老、调味品、防腐剂等。
(2)药物:由药物引起的本病通常称荨麻疹型药疹。
(3)感染:①细菌感染,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急慢性全身或局部病灶感染,如败血病、咽喉炎等;②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③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蛲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溶组织阿米巴等;④真菌感染:如浅部真菌、念珠菌等感染。
(4)动物、之物及吸入物:某些昆虫叮咬,接触荨麻,吸入花粉,动物的皮屑、羽毛,灰尘及某些挥发性化工原料等。
(5)物理因素:常见的有冷热、日光、摩擦、压迫、机械刺激等。
(6)内脏疾病:如红斑狼疮、癌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病、肾炎、肝病、溃疡病以及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等。
(7)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
(8)遗传因素:有的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如家族性水肿等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以及特殊类型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起病急,先感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风团,呈扁平水肿性隆起损害,为红色、皮色或白色,风团形状不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全身泛发,亦可局限、单个或密集融合成片,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消失,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一天数次不等。
累及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出现心悸、胸闷、心率增快、心率紊乱或心电图异常;有的可出现头昏、血压降低或过敏性休克。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情迁延1个月以上,甚至达数年之久。
(3)特殊类型荨麻疹:①人工性荨麻疹;②血管性水肿;③寒冷性荨麻疹;④胆碱能性荨麻疹;⑤日光性荨麻疹;⑥压迫性荨麻疹;⑦血清病型荨麻疹;⑧接触性荨麻疹。
三、雷火灸治疗风疹块集中部位,双耳部
大椎、曲池、手十指冲、足十趾冲、三阴交、中脘、内关、神阙、关元、肛门、风市
患者取便于施灸的姿势。
(1)点燃1支灸药,固定在单头灸具上。若有风疹块集中的地方,先用温灸法,距离皮肤3~5cm,似红色疹块,灸至疹块及疹块周围一定面积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每移动灸10次,用2~3支棉签头俯压风疹团,若白色疹块或肤色未变疹块,距离皮肤2cm。
(2)若在躯干或头面部,用小螺旋法,距离皮肤1.5cm,灸大椎、曲池、手十指冲(合拢五指间并齐形成小梅花形),每旋转9次为1壮,每穴之间用手压一下,每穴各灸9壮。
(3)若风疹在躯干下及双下肢部,先距离穴位3cm,用小螺旋法,灸风市、三阴交、足十趾冲(灸时先横行灸至足趾间发红,在距离五趾端前部分别进行灸),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再距离皮肤1cm,用雀啄法,灸上述穴位,每雀啄7次为1壮,每穴雀啄7壮。
(4)若有胃肠虫患发生的风疹,除用下肢灸法外,加灸中脘、神阙、关元,距离皮肤3cm,用小螺旋法,每旋转8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下,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若发现夜间有肛门瘙痒的患者,可直接灸肛门(用小螺旋法和雀啄法均可,距离皮肤2~3cm,灸至肛门发红,肛内发热,每灸8次为1壮,每壮之间要停歇5秒钟,还可用手把肛门撑开做灸疗,术后立即洗手)。
(5)全身性风疹,灸大椎、手十指冲,足十趾冲及双耳部、曲池、三阴交、风市,灸法均采用泻法。灸的距离及手法参考上述方法。若急性风疹在灸法上采取较近距离施灸1~2cm或2~3cm,注意事项同上。
(6)慢性风疹患者,先灸内关、三阴交,距离2~3cm,各灸8壮,在根据情况选择配穴,灸趾指十指冲放在最后一步操作,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发红,在分别用雀啄法,距离皮肤1cm,趾指间有刺痛感为度。
每天灸1次,每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5天,不在出现风疹则可停灸。若还有部分出现,还可灸一个疗程。根据患者风疹遗留情况随时加减灸疗时间。
治则为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在局部风疹集中的地方进行遍灸,可以立即解除该处的风热湿毒,因肌肤血脉扩张二疏通,风邪、水肿、热毒就可驱散;在加灸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与气血,调节相关脏腑,气血功能增强,抗御邪毒;虫患患者加灸中脘、神阙、关元,可以健脾除湿,肠内温度增加,药气内逼,能使虫患不宜在肠内寄生,失去正常活力或死亡,加上肠胃排泄功能同时增强,各种寄生虫均会从大便排出。患慢性风疹时,先灸内关、三阴交,是因为人体气血衰弱,体质减退,应先调理脏腑,补其气血,再泻其热毒,病患则除。
荨麻疹严重时,可以与中西医内服抗过敏药结合治疗,该病若治疗及时,施灸效果一般比较好,很多患者瘙痒疼痛症状会得到及时减退,坚持一定的治疗时间99%的患者都会得到控制。若遇复发,须及早治疗,不要拖延,避免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
15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