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蚊属Tipulapaterifera
我现在有点理解大蚊属的形态差异了,主要是腹部斑纹和前翅色带。本种前翅没有明显的颜色,但腹部比较独特。
正统的分类学家很可能会选择解剖生殖器,然后发新种。不过我其实不太喜欢那种除生殖器外没有明显区别的新种,要求分类学之外的人解剖生殖器是不切实际的。
丽光大蚊Heliusperelegans
存疑,此结果根据检索表得到,但本种的记录产地离四川很远。
翅脉是比较可靠的形态特征,所以拍摄生态照时最好保证有一张照片能看清翅脉。
沼大蚊科Dactylolabissp.
一般大蚊交配都是尾对尾,这怎么还有回头看的,怕不是在检查有没有对准。
前翅的黑斑是这个属比较明显的特征。很多沼大蚊前翅都有黑斑,但不同类群的黑斑有一定程度的位置差异。
香大蚊属Styringomyiasp2.
存疑,台湾也有记录,嘎嘎昆虫网给出了不同的鉴定。我检查了他的结果,觉得不太有说服力。
红色的球是赤螨科幼体,体表寄生生物。
花翅摇蚊Chironomuskiiensis
我认知范围内唯一一种翅膀上有花纹的摇蚊属。分布广泛,但大多数分布地区经济不发达,记录不多。
摇蚊不吸人血,其幼虫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
本种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和东南亚是主要的疟疾载体。上世纪50~60年代,公共卫生人员在广西高疟区的调查发现了微小按蚊与疟疾流行的相关关系。
当时的广西卫生部门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试图消灭微小按蚊。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成功了,人类聚居地附近的微小按蚊种群已经衰减到不足以传播疾病的程度。但是想要彻底灭绝本种是不现实的,偶然的爆发仍然在南方各省不时出现。
红头厌蚋Simuliumerythrocephala
广布欧亚大陆的蚋属,雄性的头部很有特色,容易被误认为头蝇。
本科雌性成虫吸食血液,如果人类被叮咬太多,就会出现类似感冒发热的症状,名为“黑蝇热”,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蚊子包的超级强化版。
蚋科还是盘尾丝虫病的传播载体,盘尾丝虫主要寄生于眼内,可以致盲。国内的盘尾丝虫见于牲畜,一般是兽医在研究。在非洲,盘尾丝虫可以感染人类,成为比较严重的“河盲症”。
褐翅庸蜂虻Exoprosopacastaneus
大型蜂虻,翅膀和躯干都很有特色,基本不可能认错。
虽然这个地方的海拔只有约米,但如此体型的昆虫仍然很少见。
可能是因为天气不好,它不太爱飞,给了我很好的拍照机会。
黑股斑眼蚜蝇Eristalinusparia
当地常见的斑眼蚜蝇,复眼的黑色形成明显的条带。
如果读者看过我的上一个系列,应该对欧洲的钝黑离眼蚜蝇有印象,不难发现,国内的斑眼蚜蝇体色接近蜜蜂,而欧洲的常见斑眼蚜蝇则几乎纯黑。这可能是因为欧洲北部的原生蜜蜂是黑色的。
事实上,黑蜂在今天的蜜蜂种系中也是比较耐寒的,比如国内的东北黑蜂和伊犁黑蜂。
东方墨蚜蝇Melanostomaorientale
与梯斑墨蚜蝇近似,除腹部黄斑的差异外,本种背面有明显的黄铜色光泽,而梯斑墨蚜蝇只是很亮。
除了形态和分布差异之外,两种墨蚜蝇的行为没有明显的不同。
狭带贝食蚜蝇Betasyrphusserarius
体型短小的食蚜蝇,但仍然比小蚜蝇属大得多。
腹部各节末端有明显的白毛带。
这个种分布广泛,但网上的记录有很多都是错的,包括外网。
厩螯蝇Stomoxyscalcitrans
口器特化为一个突出的螯,故名。
主要吸食牲畜的血,兼食人血。可以通过机械携带的方式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非洲猪瘟和炭疽。这两种传染病都能把人送走,前者是经济意义上的送走,后者是生理意义上的。
月纹口鼻蝇Stomorhinalunata
口鼻蝇属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前翅末端没有黑色部分。
在非洲,本种的幼虫取食蝗虫卵块,是飞蝗的主要天敌。国内似乎没有生活史记录。
邻寄蝇属Dexiomimopssp.
与美洲产的Zelia属极其相似,说实话,两个属的标本放一起,我也不一定能分出来。加之本属的资料实在太少,最重要的一篇文献还不可获取,我强烈怀疑这两个属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短角寄蝇科Melanophoraroralis
几乎所有的记录都在美洲和欧洲,唯一的例外是在日本,当时日本的研究人员大感意外,甚至单独发了一篇论文,他认为那可能是个偶然引入的个体。现在看来,既然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边缘也有本种的分布,那么它在亚洲的分布可能是自然且连续的。
要证明这个观点,还需要一系列其他地点的记录,但普通爱好者一般不会记录这东西。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刘大鸭蛋欢迎打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