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别名: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αnch.的根、叶、花及果实。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1~3m。茎分枝细而多,密被黄褐色平伏硬毛。叶互生,具短柄,柄上有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6cm,宽1~3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疏被硬毛,下面密被褐色细毛,脉上更多。春季开粉红色花,2~6朵簇生于枝端;萼5裂,近椭圆卵形,长2~4mm,表面密被褐色硬毛;花冠宽漏斗状,径4~5cm,裂片近倒卵形,稍不等大,上面3片,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花丝中部以下有稀疏细毛,花药顶孔裂;子房卵圆形,密被硬毛,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5~8mm,密被硬毛,有宿存花萼。
生于林中或岩畔腐殖土中,为我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约1.5cm,根头部膨大,有多数木质茎基。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有网状细皱纹。木质坚硬,难折断,斯面淡棕色。无臭,味淡。
主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春末采花,夏季采叶;秋冬采根,晒干或鲜用。
叶和嫩枝含二氢黄酮类物质荚果蕨素及荚果蕨苷,并含乌索酸、氨基酸、黄酮类、香豆精、挥发油,油中含有1-辛烯-3-醇、3,7-二甲基-1,6-二烯-3-辛醇、薄荷醇、9,12,15-三烯十八烷酸、植醇、9,12,15-三烯十八烷酸乙基酯等。花含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苷、芍药花素3,5-二葡萄糖苷、锦葵花素3,5-二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杜鹃黄素-3-鼠李葡萄糖苷等。根含有鞣质。
①止咳作用:用氨雾法引致小鼠咳嗽,32g/kg杜鹃浸膏灌胃(1g浸膏相当于2g生药)有止咳作用。
②祛痰作用:用酚红排泄法对小鼠进行试验,32g/kg杜鹃浸膏灌胃有祛痰作用。
③平喘作用:用磷酸组织胺引喘法前30分钟先用32g/kg杜鹃浸膏腹腔注射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甘、酸,平。归肝、脾、肾经。
根:祛风湿,活血去瘀,止血。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用于外伤出血。花、叶: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适用于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于痈肿。
根:6~9g,花、叶:9~15g。
外用:适量,根研粉、叶鲜品捣烂敷患处。
孕妇忌服。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杜鹃花(附:杜鹃花叶,杜鹃花根,杜鹃花果实)
杜鹃花:异名:红踯躅、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艳山红、山归来、艳山花、满山红、清明花、红柴爿花、灯盏红花、山茶花、虫鸟
花、报春花。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花。
4~5月花盛开时采收,烘干。
花含花色苷类和黄酮甘类。花色苷类化合物: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5-葡萄糖苷,芍药花素3,5-二葡萄糖苷和锦葵花素3,5-二葡萄糖苷,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芸香苷,杜鹃黄苷,金丝桃苷,槲皮素,杜鹃黄素;山柰酚,5-甲醚3-半乳糖苷,杜鹃黄素3-半乳糖苷,杜鹃黄素3-鼠李糖苷,杨梅树皮素5-甲醚3-鼠李糖苷,杨梅树皮素5-甲醚3-半乳糖苷,棉花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阿拉伯糖苷,黄烷酮酮糖苷,另含三萜类成分:19,24二羟基乌烯-3-酮-28-糖酸。
止咳祛痰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红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离出的结晶甲和结晶乙(黄酮化合物)也有镇咳作用。小鼠灌服煎剂有祛痰作用(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煎剂无平喘作用(组胺喷雾法)。
甘、酸,平。
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解疮毒。主治吐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带下,咳嗽,风湿痹痛,痈疖疮毒,头癣。
1.《分类草药性》: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2.《四川中药志》年版:治腹痛下痢,红崩,吐血,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活血调经,消肿止痛。
4.《贵州草药》:行血,止痛,利湿,止血。治流鼻血。
5.《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主治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治痈肿。
内服:煎汤,9~15g。
????????外用:捣敷。
1.治癞痢头:
杜鹃花60g,油桐花30g。焙干研末,桐油调搽(先剃头)。(江西《草药手册》)。
2.治白带过多:
(映山红花)杜鹃花15g,猪蹄1对。水炖,食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附:杜鹃花叶
杜鹃花叶:异名:映山红叶、迎山红叶。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叶。
春、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叶和嫩枝中含黄酮类,香豆素,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鞣质,酚类,甾醇强心苷,挥发油等,黄酮类有红花杜鹃素邸和乙,荚果蕨醇和荚果蕨苷,还含熊果酸和梫木毒素。
酸,平。
《福建药物志》:微甘、酸,温,有小毒。
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主治痈肿疮毒,荨麻疹,外伤出血,支气管炎。
《分类草药性》:梗叶洗风火疮。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1.治指疔,各种阳性肿毒:
新鲜杜鹃花的枝头嫩叶适量,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2.治荨麻疹:
杜鹃花的鲜叶,煎汤浴洗。《福建中草药》。
3.治外伤出血:
杜鹃花的鲜叶捣烂,外敷伤口。《福建中草药》。
4.治眼外伤红肿:
杜鹃花的嫩叶捣烂,加人乳,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慢性气管炎:
杜鹃花(映山红)叶30g,鱼腥草24g,胡颓子叶15g,羊耳菊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迎山红干叶研粉。制成1:1酊剂,每服10~20ml,每日2次。治疗余例,近期有效率达80%,以镇咳,祛痰效果显著。亦曾用于普通感冒咳嗽,作止咳药用。副作用较少,如每日用生药量超过90~g时,可产生头昏恶心、呕吐、心跳变慢等现象,多数在停药后即可消失。
附:杜鹃花根
杜鹃花根:异名:翻山虎、搜山虎、映山红根。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根
9~10月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性状: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约1.5cm,根头部膨大,有多数木质茎基。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有网状细皱纹。木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淡棕色。无臭,味淡。
酸、甘,温。
活血止血,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1.汪连仕《采药书》:治疬串,能拔根。医风,合巴山虎(闹羊花根),蒸酒服。
2.《草木便方》治赤白久痢,血崩,肠风下血,痔漏,跌打损伤,生肌肉。
3.《福建药物志》:疏风行气,止咳祛痰,活血散瘀。治慢性气管炎,胸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丝虫病淋巴管炎,鼻衄,乳腺炎,白带。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外用:研末敷或鲜根皮捣敷。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1.治鼻出血:
a.杜鹃花(映山红)根15g,黄芩6g,青黛3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b.杜鹃花根30g,藕节或荷叶蒂15个,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崩漏:
杜鹃花根、金樱根各30g,绵毛旋覆花根24g,茜草根15g,粉干葛12g。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3.治胃痛:
杜鹃花根12g,青木香茎叶15g,橘饼15g。甜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4.治痛经,闭经,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杜鹃花根12~15g,虎刺12g,红牛膝15g。水煎兑酒服。《湖南药物志》。
5.治跌打损伤:
杜鹃花根皮(鲜)适量,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6.治气郁胸闷:
杜鹃花干根30g,丛毛榕干根18g,猪肋骨2支。水炖服。无肝火者加酒服。《福建中草药》。
7.治乳痈初起:
杜鹃花干根15~30g,水炖服;外用鲜叶配香附捣烂敷。《福建中草药》。
8.治白带:
杜鹃花根15g,三白草根15g。水煎去渣,用猪肉汤兑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附:杜鹃花果实
杜鹃花果实:异名:映山红子。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果实
8~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甘、辛,温。
《贵州民间方药集》:止伤痛。
治跌打疼痛:
杜鹃花果实(映山红子)1.5g。研末,用酒吞服。《贵州草药》。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杜鹃花
花、叶、根,藓用或晒干用。
花:味酸、甘,性:温(平)。
叶:味酸,性平。
根:味酸、甘,性温。有毒。
花:和血调经,祛风湿,止血。
叶: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止痒。
根:祛风止痛,和血止血,活血去淤。
花: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吐血,衄血,痔血,跌打伤,内伤,咳嗽,风湿痛。
叶:慢性气管炎,荨麻疹,外伤出血,疔疮痈肿。
根:跌打伤,风湿痛,月经不调,崩漏,痢疾,
肠风下血,吐血,衄血。
花:11.3~30克,根11.3~30克,叶11.3~18.8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1.妇女白带:
杜鹃花根18.8克,水荖根18.8克,猪赤肉75克。
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水2碗半煎8分,二次煎汤合并,炖猪赤肉,早晚各服1次,服用5日。
2.月经不调、经水清稀、腰腹痛:
杜鹃花根30克,珍冬毛30克,乌药15克,益母
草18.8克,月季花11.3克。
用法:水4碗煎2碗,月经前5日开始服,服用5日。
3.慢性气管炎:
杜鹃花、叶30克,蒲公英18.8克,植梧叶15克,黄荆子18.8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3次服,服用1星期。
4.荨麻疹(风疹)(水洗方):
鲜杜鹃花叶37.5克,鲜千里光37.5克,鲜苍耳草(全草)37.5克。
用法:水煎洗荨麻疹处。
5.跌打伤痛:
杜鹃花子11.3克(烘干研细末),米酒适量。
用法:每次服用1.5克,米酒送下。
6.外伤出血(外敷方):
鲜杜鹃花叶11.3克。
用法:捣烂外敷伤处。
7.眼睛外伤红肿(外敷方):
鲜杜鹃花嫩叶18.8克,母乳少许。
用法:先用冷开水洗净杜鹃花嫩叶,捣烂调母乳,外敷伤处。
8.荨麻疹:
杜鹃花叶75克(洗净)。
用法:水煎洗患处。
9.疔疮痈疖、外伤出血:
鲜杜鹃花叶37.5克(洗净)。
用法:将鲜叶捣烂外敷患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