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由皮下组织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增多所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因此,若您有眼睑、下肢等处水肿的时候,应该及时去肾脏专科进行检查,以了解是否患有肾脏、心脏、肝脏等疾病。
水肿可以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水肿两大类。全身水肿指水肿分布范围广,呈对称性,但不一定真正表现为全身都水肿,最常见的是双侧眼睑和双侧下肢水肿。全身性水肿主要见于肾脏疾病(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肾动脉狭窄等)、心脏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关闭不全及狭窄和肺源性心脏病等)、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垂体前叶腺瘤或某些异位肿瘤分泌过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增多症、妇女经前期水肿等)以及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B1缺乏症等)。
要鉴别全身水肿是否是心、肝或肾脏引起的,应该并不复杂,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简单的化验,基本就可以得到明确。
一般来说,心脏病发展到可以引起水肿的程度时,往往有明显的心功能减退表现,如轻度活动后就感到胸闷气促;肝脏疾病一般需发展到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才引起水肿,患者往往有慢性肝病病史和肝功能不全的其他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B超提示常肝硬化和腹水。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则通过尿液常规检查和抽血化验血肌酐,大多数可以得到明确,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能根据一次尿液检验结果就下定论,如果化验检查尿液改变很轻或正常,最好再复查尿液常规,而且必须按照要求留取尿液并及时送检;第二,如果尿液检查有异常,不要武断地认为水肿就是肾脏病引起的,因为轻度肾脏疾病一般是不会引起水肿的。
如果心、肝、肾都没有比较严重的疾病,接下来应该进一步除外内分泌疾病。如上所述,很多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醛固酮增多症等)可以引起全身水肿。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B1缺乏症等)引起的双下肢水肿目前已经非常少见,但因不注意饮食平衡而导致维生素B1缺乏症者,似有增多趋势。
除了心、肝、肾和内分泌疾病可以引起水肿外,还应除外以下常见病或情况:
1补液过多、过快,尤其是老年人,或原来心肾功能欠佳者。
这些患者可能因为其他病而就诊,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门诊或急诊治疗的患者),由于补充盐水过多,而机体排泄水盐能力较差,容易引起水分和钠盐在体内蓄积,导致水肿。
2服用某些药物,其中又以降血压药物(主要是名称上带有“地平”两个字的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引起水肿较为多见,有些患者的水肿还可以非常明显。
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因为双下肢水肿而长期查不出原因,经停用“地平”类降压并换成其他降压药,水肿不就就消退了。其他常见的可以引起水肿的药物还有:胰岛素、消炎镇痛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俗称激素,常见的有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等)、消心痛、甘草制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降糖药罗格列酮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肿。药物引起的水肿在停用有关药物后水肿多可消退。
3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除了有水肿外,往往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等,查双侧肾动脉彩色B超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4特发性周期性水肿,多见于肥胖妇女,故又称胖肿病,常与经期有关(有的与经期无关),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水肿(也有呈持续性水肿),病者傍晚时体重比早晨多达数斤,常伴有腹胀和精神症状。
该病的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5经前期综合征:育龄期妇女行经前10-14天可出现全身不适和四肢水肿,并可有腹部胀气、便秘、腹泻、乳房肿胀、头痛、失眠等,月经开始时上述症状消失。
本征呈周期性出现,月经周期前注射孕酮有效。
以上说的是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是由于水肿局部的静脉或淋巴管不通畅等引起的。如果水肿局部温度增高且有压痛,则提示水肿是由炎症引起的。一侧下肢水肿多由于该侧的静脉或淋巴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慢性淋巴管炎、丝虫病等),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病人除有下肢水肿外,还可见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局限于头、颈和上肢者者,要警惕上腔静脉阻塞,后者见于纵隔内肿瘤和淋巴结肿大等。中风患者的偏瘫侧可发生水肿,可能因该侧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或淋巴与静脉引流减少所致。局部皮肤发硬且较厚者以淋巴性水肿的可能性较大。
总之,对于有水肿者,要认真探讨水肿的病因,切勿因为没有什么明显不舒服就忽视检查,医院去看了一两次门诊后,因为几个报告单结果都正常,就认为没有事情了。因为在一次门诊中,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的检查都做完,有些水肿的原因难以一下子就明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