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弓形虫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三、锥虫
四、微丝蚴
五、疟原虫
(一)弓形虫
弓形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可导致弓形虫病。弓形虫在人体内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人体感染后,急性期形成滋养体,慢性期形成包囊。
滋养体主要见于各种有核细胞中,一般含十个至十多个虫体,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
滋养体和包囊的形态特点:
滋养体:又称速殖子,
位于细胞内(呈纺锤状)
或游离细胞外(呈弓形,新月形
或香蕉形),
虫体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
另一边较膨隆;瑞氏染色后胞质
呈蓝色,淡蓝色,胞核呈紫红色,
其核位于中心偏钝圆的一端。
包囊:呈卵圆形,有较厚的囊膜,
直径为30--50微米,
最大可达微米,
囊中虫体可有数十个至数千个。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有21-30种,感染了人体可导致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分为前鞭毛体,无鞭毛体(又称为利杜小体)。利杜小体在瑞氏染色下的形态学特点为:胞体卵圆形,大小与血小板相似;胞质淡蓝色或深蓝色,有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核呈红色或淡紫红色,核一个且较大,卵圆形;动基体为紫红色,较小而位于核旁,呈杆状。
(三)锥虫
锥虫是一种带鞭毛的原生动物,主要存在于液体状组织中,特别是血液,淋巴,骨髓,脑脊液和脑部。锥虫有多种,其中克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等能引起人体发生锥虫病。锥虫可分细长型,中间型和粗短型。
(四)微丝蚴
人体感染丝虫后导致丝虫病。微丝蚴为丝虫的幼虫,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区分:大小,体态,头端空隙,体细胞核,尾核。
(五)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内,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导致疟疾。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我国以前两种常见。
根据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四期:
环状体(又称小滋养体,早期滋养体)
滋养体(又称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