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家乡

?SPRING[春]

定慧寺

水绘园

如皋的美,不只是小桥流水,更是一种择善而从的风气;如皋的美,不只是小桥流水,更是一种向善而美的温情。江河岁月,沉淀千载,积善成德的古老传统已经成为如皋悠悠历史的注脚。走在今天的古城里,一半古老,一半繁华。如皋就在这安详的日子里,伴着波澜不惊的河水,不断向前。

土地庙送香

文/孙米琪

如皋的地方风俗各种各样,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除夕夜给土地庙送香了,除夕夜的11点开始就是子时了,也就是新旧交替的时刻,传说第一个到土地庙送香的人,来年的运气会特别好,俗谓烧得越早,发财越早,运气越好。

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热闹非凡,我们家也不例外。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中国结……晚上11、12点左右,人们就该上赶着去送香了,送到哪里呢?就是土地庙了。土地庙供奉的是土地公公。以前,土地十分宝贵,人们非常重视土地,经常会去土地庙送香,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现在,人们只会在除夕之夜去送香,希望来年一切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今年的除夕夜,我就和家人、邻居一起去土地庙送香。夜,黑沉沉的,我拿着手电筒和弟弟走在最前面,爸爸妈妈一人捧着一束一人多高的斗香跟在后面。所有人排成一队,浩浩荡荡地向土地庙行进。弟弟昂首挺胸地往前走,神气活现,就像带领着一支部队的将军,他的这副模样,让我们笑着说:“小家伙肯定赶上送头香了。”

终于到了土地庙,土地庙是一间小小的房子,在田地中间,土地庙的正前方是几尊佛像和几幅画像。里面已经点着了几束香,有的香已经烧完了,只留下了一点灰烬;有的香被烧的面目全非,乌黑的一片;有的烧了一半,青烟袅袅;还有的只烧了一点点,就像好生活刚刚开始呢。整体看上去,有高有低,似连绵起伏的山脉。爸爸把斗香的顶端点着,立在“香丛”里。点好香,就得拜一拜了,按照这边的风俗习惯,拜神佛要拜三下,我拜好后,就拉着弟弟的双手,让他也拜一拜,他一副很懂事的样子,认真地拜了三拜,然后我们带着对来年美好的憧憬,又列着队回家了。

土地庙送香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经过岁月的流淌,依然有着独特的祝愿和祈祷,老百姓虔诚地送香、跪拜,带着一份对未来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放烧火

文/郝语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那可是最“亮”的节日了,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

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想必大家都知道,如赏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但你知道吗?在我们这儿还有“放烧火”的习俗,以祈祷今年庄稼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据说元宵灯会就源于放烧火呢!

元宵节晚上我观完灯会回来,奶奶已经把火把准备好了,说是火把,其实就是在一根扫帚柄的前端用铁丝绑上一圈稻草。

在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我可以光明正大地“玩火”。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火把,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房前空旷处。我举着火把,爸爸拿出打火机,“咔嚓”一声,火把燃起来了!燃起来了!火焰在我眼中闪烁,寂黑的夜空一下被撕破了,我们的心也被点燃了,暖了,近了。我侧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地边走边挥舞着,一会儿向左晃晃,一会儿向右晃晃,一会儿又绕圈转转,真有意思,火苗上下飞舞、跳跃着,逆风时火特别旺,顺风时就小了些。妈妈则在一旁不停地叮嘱着:“小心点儿!慢点儿!”我回头望去,身后洒下点点火星,如一个个小精灵轻盈降落人间,快到地面时又悄然消失。举起火把,橘黄色火焰映照在我们一家人欢乐的脸上,幸福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流淌。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火光闪烁着,在夜间攒动,好似天上的繁星。

不多一会儿,火渐渐小了,只留下些火星。最后火完全熄灭了,奶奶便把火把插到了韭菜田里,袅袅的轻烟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升上了天空,放烧火便在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结束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放烧火这种古老的民俗在有些地方已经消亡了,但在我们这儿,它被传承了下来。

有句农谚说:元宵的烧火色红主旱,色绿主水。虽然放烧火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但它凝聚了劳动人民最真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放哨火”在南通等地称为“放烧火(shao)”)

烧经

文/单周洲

我最了解的,也亲身体验过的如皋传统习俗那就非“烧经”莫属了。

“烧经”是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传统的几个大节都会给祖先们“烧经”,给先人们烧烧纸钱,寄托哀思。数九寒冬,过冬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经,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中午,妈妈忙着做菜,而爸爸爷爷负责摆椅子,香炉之类的东西。要做的菜也很有讲究,要上鱼,肉,蔬菜,豆腐这四样上供。上桌的鱼一定还要是鲫鱼,意誉为:“积余”。这都是老百姓想在一年里讨个好口彩。在饭菜摆上去之后,还要敬香,在太公,灶王爷,菩萨,财神爷,前烧香,烧完香要摆好椅子,等众位神仙长辈们吃完,我们才能吃。在他们吃的时候不能够动椅子,桌子,这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尊敬。最后呢,还要烧一些纸钱,宝钞等东西,表达对已故先人的思念。

我也是经历过的,只是小时候觉得不懂罢了。从小到大,大人们在烧经时都对小孩子说“不要碰椅子”。我心中对这样的风俗满是敬畏,每次妈妈喊我磕头跪拜,我总是恭恭敬敬拜上三拜,真心希望去世的亲人们可以一切平安顺利。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种寄托方式,但有了这样的寄托生活才更有奔头呀。

一年里可不只冬至烧一次经,在一些特定的日子比如说已故亲人的生日等等,还要拿上拜垫拜上三拜,还须按辈分来,先是爷爷,爸爸,奶奶,妈妈,然后才是我和弟弟。仪式结束,大家吃饭之前,要把所有的椅子动一下,将桌子转一下,方可就坐开吃。总之,这是我们当地对祖先或已故亲人的祭奠,也希望为以后的生活添个好色彩,同时也祝愿自己的祖孙后代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这样,冬天才算真正开始了。

端阳话习俗

文/谢溢佳

“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乡下的二哥总是那么淳朴,那么天真烂漫,读着唱着都让人心情愉快,“这儿端阳,那儿端阳”中的端阳,就是我们俗话中的端午了。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每到这个节日就有不少免不了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风俗。首先要准备好粽叶,粽叶一般是苇叶,人们会提前摘下备用。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粽子则完成了。深绿色的芦叶包着,彩色的线绕着,中间的馅料也各不相同,有红豆的、香肠的,红枣、蛋黄的,甜的、咸的,全看各人的喜好!包好的粽子下锅煮上,往往过上一夜,隔天解开锅盖,一股粽叶清香立马飘出。

吃完午饭,家家户户都聚到门前的大河边看比赛。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开始比赛,船上的都是些手脚伶俐,干事麻利的小伙儿,船与平常的渔船也不一样,船上能坐近20人,十几个划桨手,一个带头的和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每一个桨手都手持一把短桨,随着鼓声的节拍向前滑动。那带头的头上缠裹着红布,手上两面小旗子,左右挥动着,发动指令,指挥着船只的进退。敲锣打鼓的,都坐在中间,船一划动便嘭嘭铛铛的敲起来,为桨手们调整下桨的节拍,众人划动船桨迅速前进。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赛龙舟,这次,在家门口竟然就亲眼所见,虽然乡亲们动作不够专业,但还是让全村人兴奋异常。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两只龙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岸上的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待到分出胜负,又是一阵的欢呼声夹杂几声懊丧的叹息声。

“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果真说的不错呢!

八月十五月儿圆

文/陆一铭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它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逢在秋季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代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中秋风俗,在长寿之乡如皋,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炸藕饼,杀鸭子,吃团圆饭,到了晚上还要举行祭月的活动。

每到这一天,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奶奶和妈妈准备好炸藕饼的所需食材。时近中午,厨房里已飘起阵阵香味。只见奶奶娴熟地将洗干净的莲藕切好,切藕片也是有讲究的,一次下刀切四分之三,一次下刀切断,这样两片藕片就恰似张开的大嘴巴。妈妈细细地把肉馅填入藕片的“嘴巴”里,肉馅量要刚刚好,太多容易掉,太少味道不够劲。夹好馅的藕饼放进面盆里打个滚,裹上一层面粉糊,夹起,放入油锅,“呲呲”......锅中发出响亮的油炸声,藕饼像个顽皮的孩子,在油锅里尽情舞蹈,将这中秋的欢乐又增添了几分。在藕饼表面金黄时捞出它,沥干油,最后,装入盘中就算完成了。藕饼金黄的外皮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口水直流,每次炸时,我总是等在锅旁,趁着热拿起一个就咬,往往是烫得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可怎么也不舍得丢下。虽然,我不知道中秋节炸藕饼是源自于什么,但每年,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也就形成了如皋当地的特色风俗习惯了,在这一天,大家都会笑着问:“炸藕饼了吗?”

天黑了、月圆了,庄严的祭月仪式开始了,爷爷在院子里放上一个小方桌,上面摆上月饼、藕饼、苹果、饼干等食物。一家人对圆月供奉,燃香祈祷,祝愿全家美满幸福,平安吉祥。

中秋节,满满的亲情、乡情。

我的家乡,别样习俗

文/陈香凝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如皋,如皋是隶属江苏南通的一个小城,我们这里有许多有趣的民俗,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送灶,另一个是烧经。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但多为麦芽糖)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我们这里,不论贫富贵贱,家家都是要供奉灶阁老爷的,砌柴灶的时候,泥水匠在灶的上方靠着烟囱的地方撤一个放灶君神像的龛,灶阁老爷的神像是贴里面的,两旁贴着过大年时的灶君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东厨司令”,横批上方是一个福字。“送灶”的这一天的上午,大人们都忙着煮赤豆饭,赤豆饭的红色是吉祥的象征,为灶阁老爷送行只吃素,所以没有荤食,只有青菜,豆腐,粉丝等蔬菜。青菜的“青”和“清”是同音,豆腐白嫩,粉丝很长,都可讨得好口彩,意欲做人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指望聚财大发,富贵天长,寄托着人们对善良淳朴的追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

另一个风俗习惯就是烧经,它是如皋本地祭祖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已逝亲人的遗像前摆上桌凳,桌上放上菜肴,长辈准备一个铁盆盆里盛上纸钱,用火烧掉,希望天上的亲人能收到纸钱,在天上能过上好日子。桌子前摆一个稻草垫子,大人小孩都要来拜一拜,跪下来磕磕头。

这些习俗寄托了我们如皋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经过千百年的洗礼,一直流传至今。

闹元宵

文/杨朗润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一份美好的记忆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谁,一提起元宵,眼前立马就会浮现出红火热闹的情景。这热烈的气氛,即使是常年不出门的老人,也会想着出去溜一圈,赏赏景,因为在中国人心里,过完元宵节这个年才算圆满。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咱们古城如皋的靖海门便是元宵节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夜幕初垂,华灯初上。靖海门早已是人山人海了,千万盏灯挂在了静海门前,黑夜亮如白昼,古老的海门沉睡了一年,又醒来了。街上卖着各色的灯笼:兔灯、莲花灯、孔雀灯……个炫彩夺目,让人目不暇接,此时如果抬头望上一眼天空,也是五彩缤纷了,这就像是一段绚丽的绸缎,人织入灯中,灯织入城墙中,城墙织入月色中……我想:无论是谁都该沉醉于其中吧!

拖着兔灯满街满地跑的都是小孩儿,他们拖着兔灯,谁也不让着谁,好像谁的兔灯越大,越漂亮,拖得越快,谁就越威风。突然间一个庞然大物正向我们逼近,所有人都惊呼:“这么大的兔灯!”那兔灯比人还高,里面坐着俩小孩玩得不亦乐乎。看到游人投向他们的羡慕目光,更是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俨然两个披荆斩棘的大将军,正从容不迫地驾驶着兔灯战车,好不威风!

元宵节,不光有好玩的,还有好吃的。最传统的就是为所有吃货所喜欢的“元宵”了,俗称汤圆,刚出锅的汤圆,圆滚滚、白胖胖一股浓郁的香味,光是闻一闻,全身都充盈着一股暖流,口水忍不住直往下流。咬上一口芝香四溢,皮薄、馅儿足芝麻的浓香和甜味瞬间在口中激荡开来,让你不觉吃了一个还想再来一个。

那股浓郁,那股香甜,那喧闹的靖海门,一年又一年,带着浓浓年味儿,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拜庙神

文/吴佑

烧香拜佛是人们的一种信念,一种展现对生活热情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每年,我总会在大年初一的零时,准点到达本村的土地庙,祈求来年平安、学业有成。

大年三十晚上,十一点刚到我便立刻起身去洗漱,换上新衣,拿着高香,提上炮竹,准备妥当,便踏上了前往土地庙的路上。因为,老人们常说谁第一个到,谁的财更多,运气更好。平时的这会儿家家早已进入梦乡,这天今非昔比,许多农家依然灯光通明,人们开始为土地庙而忙碌着,宁静的小路有了生机,热闹了起来……土地庙坐落在一片田野中,很小很破旧,显出历经的沧桑岁月,路也十分泥泞难走,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心中的热情,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走进小庙,人们早已排起长龙般的队伍,零时钟声响起,活动准时开始,祭司用火柴点燃一把香,上下挥舞,香火映红了他的脸庞,随后便跪在蒲团上,行了三个大礼,将香插在了石制的香炉中,整个仪式庄严、肃穆。

一声声鞭炮响起,人们也井然有序地拜了起来,每个人都是那么一丝不苟,那么虔诚,就连名声远扬的"皮娃"们,也本本分分,此刻不敢造次,有些老人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向土地公公诉说来年心愿。一时间整个小庙烟雾缭绕,似如仙境,又似土地公公显灵,倾听着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梦想。我也随着队伍跪拜,祈祷来年学习进步,健康快乐,祭拜结束后,人们纷纷点燃高香和炮竹,炮声不断,为春节增添一份喜庆。

民俗是老祖先们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地域独特的风景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绝伦。

如皋的春节

文/赵敏杰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一月或二月。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吃饺子算是孩子们最爱的了。吃饺子有许多美好寓意,尤其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这顿饺子之所以非比寻常,一是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人们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那样一块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此外,饺子成为春节吉祥物,还因为其形状像银元宝,寄托着人们“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

吃饺子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可有讲究了。一大早,大人们就买来饺子皮儿。饺子馅儿种类很多,有韮菜的,白菜的,荠菜的……应有尽有。和饺子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先把肉捣成肉泥,再加入素菜馅,最后加上作料,用筷子顺时针搅拌,不久,一份香喷喷的馅儿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最后,便是大家伙围坐一起包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一些长辈还会在饺子里包上一个硬币,谁吃到了这个硬币,来年就会一帆风顺。南方人除了吃饺子,还会吃“团圆”,也就是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另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大扫除,大扫除又称“扫房”,这天,大家会对整个家进行打扫,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也会扔掉旧的、没有的东西。还会换上新对联,辞旧迎新,真应了那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令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红包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了钱,孩子们便可以买“零嘴儿”,也就是零食,特别是一些只在春节才卖的。一下楼,张三李四,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奔向零食摊,抢购一空。其实,春节红包也叫压岁钱,长辈们把美好的期望带给孩子们,祝福孩子们幸福安康。

春节,一个隆重的节日!一个习俗众多的节日!一个团圆的节日!

放哨火

文/浦钰恬

对于刚刚过去不久的元宵节。你有没有在田野里来回的跑?你有没有被烟火呛到。也许没有,因为元宵节放哨火这个风俗习惯,现在已经渐渐淡化,不是那么广为流传。

正月十五日“放哨火”又称“放烧火",是南通农村里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传说元宵灯会起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工作。一些农民也就在这天晚上。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盼望新丰收。

晚上,奶奶找到一些用做烧火的稻草,拢在一起,紧紧捆扎好,也有的人家直接拿一把扫帚当火把了。把它点着点,高高举着,在地里前前后后来回地跑。如果你可以跑到地的顶头,你今年的收成一定差不了。俗话说:“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哨火。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我家的萝卜石磥壮。别人家的萝卜才在长……"我举着火把,满地来回跑着,火把在风中尽情燃烧,连火焰似乎都感染了这气氛,变得愈加活泼起来。我跑着,想着,祈祷五谷丰登,家人都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好日子。

除此之外,古时候,人们还以火之红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农民把田里的稻草堆积点燃,称之为“煨百虫”另将路边,沟岸,荒地的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你们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放哨火,这种古老的习惯,有些地区已经消亡,而在有些民族地区中却得以保存和延续。作为如皋的农村人,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对年俗的留恋,让它继续传承!

如皋版闹元宵

文/郭耀阳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更是对春节的延续,所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爷爷说:“咱们如皋有着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正月十三这天上灯,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如皋话叫‘汤圆’,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正月十五看花灯,这一天的花灯一定是如皋城里最美最亮的。正月十八落灯,致此,元宵节就算是落下帷幕了。”爷爷还说,在他小的时候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的习俗,龙和狮是如皋人心目中祥瑞之兽,象征着吉祥如意。现在,好多学校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最喜欢的就是看花灯了。虽然天气寒冷,却挡不住我们一家人热情的脚步。谁知,像我们一样热情的如皋人太多太多,还没到靖海门,车已经找不到停下的位子了。随着人流,我看到满天星的小闪灯,虽小但多,忽明忽暗,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耀眼、迷人。我站在一盏孔雀灯面前出神。这盏孔雀灯十分俏丽,毛绒绒的紫色翎毛,淡黄色的小眼睛,细长的红色嘴巴。最美的当然是那开屏的尾巴了:嫩绿色的羽毛嵌着一只只彩色的灯泡,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轮番交替地变幻着,好像即刻就要展翅高飞,漂亮极了!从远处看,又像一把缀满彩钻的大扇子,扇出了元宵节的独特趣味。我信步观赏着,不由想起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的描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如皋小城,还盛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说不完的元宵节,舍不下的中国情!

一年四次把头磕

文/冒陈桂

如皋这个地方一年要烧四次经,也就是要磕四次头。分别是:清明祭祖,七月半祭祖,过冬祭祖和除夕祭祖。(烧经是如皋人称祭祖的方言)

虽然一年要烧四次经,但都大同小异。我们就以春节祭祖为例,来讲讲如皋人是如何烧经的。从早晨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制作用于祭祀的丰盛供菜。通常有四个菜:芋头烧肉,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遇好人、行好运;红烧鲫鱼,期望着年年有余;香煎豆腐,寓意代代富有;肉圆或芋头丸子,象征团团圆圆。烧经一般都在家中最庄严郑重的堂屋。堂屋里,除了祖先的供像,还会摆一张八仙桌在正中。菜就放在八仙桌上,四个菜方方正正摆在中间,碗筷靠边摆。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一切准备好之后,烧经仪式就正式开始了。

长幼有序,爷爷先走到拜垫前,右腿慢慢下去,身子微向右倾了点,左腿跟着顺势跪了下来。然后爷爷的身子向前倾了倾,接着双手握拳扣在了地上,最后拜了下去。这样三次过后,爷爷左脚向前小踏了一步,腿变成了弓步。最后站了起来,作了作揖,就算结束了。接下来依次是爸爸和我,以及其他家人。在大家跪拜的时候,爷爷蹲在一旁,燃着冥币。

炉烟袅袅,升起的是一缕缕怀念;烛光闪闪,映照着后辈们的脸庞;冥币燃燃,寄托着幸福安康的心愿。

烧经的习俗,还不止这些。有的人家拜过干娘,就自家烧经结束之后,要再到干娘家烧经。过节前后还要去祖先的坟墓祭拜、烧纸钱等等。

烧经,传达着我们如皋人对先祖的怀念,对祖辈的敬仰,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

磨头小镇的赶集

文/程麓洋

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磨头小镇都会热火朝天地举办一次香集场,它会连续三天开放,甚至连磨头小学都会因此停课一天,这个影响力该是何等的大呀!

我小时候去过一次,那阵势,足以吓倒一头牛,人山人海、人头窜动,男女老少都蜂拥而上,稍不留神就不见了同伴的踪影。

我忙左右瞧瞧,哇!一串串糖葫芦好似一颗颗精美的红宝石,闪着红光,散着甜香;一块块臭豆腐,炸得金黄,好像块块金砖泛着金光;还有那糖炒栗子,咧开了嘴,活像富贵的商人露出了金牙……我馋得口水流到了下巴,每样都来了一些,一手拿“金牙商人”,一手提“块块金砖”,嘴里塞满了“红宝石”,好一个“珠光宝气”!原本我已心满意足,看到别的跟我一般大的孩子,一手拿着泡泡器,一手拿满零食,嘴巴更是忙,一边吹出五彩缤纷的泡泡,一边嚼着五花八门的零食。我羡慕得都要哭了,于是一把把价廉物美的小玩具都塞满了我手中的袋子,啊!这何尝不是神仙般的享受呀!

香集场的这几天,爷爷奶奶辈的人不管农活儿有多忙,都会抽空去香集场瞧瞧,平时不舍得花钱的她们,在这一天,都会去赶集,买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平时很少见的农具和特别便宜的日用品等等。你会发现大家都大袋儿小袋儿的拎着,虽然精疲力竭,但他们拎的是一种内心的满足!

如此热闹的时光,不能就这样丢在时光的流里任他东去,今年一定要去找回这个久违的感觉!

我喜欢家乡的香集场,喜欢它浓浓的乡情!

正月初七送火神

文/翁苡然

每年春节去外婆家,我们都会赶上正月初七送火神节。可是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席卷中国,家家户户迫不得已足不出户,大街上显得格外安静。于是,我又回想起去年那一幕幕热闹的情景。

按农村老家的说法,每到正月初七,小孩子点上火神把子,将火神送到西南方向的大路上,这样就算将火神送走了,也就能保证家里一年平平安安,不会发生火灾。

关于火神,大多数传说都说他是祝融,就是逼得共工一头撞到不周山的火神,可见他的厉害。以前,农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草顶,做饭也都是用的柴火,所以经常会发生火灾。因此,人们对传说中的火神万分惧怕。于是,正月初七送火神也就形成了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尤其对小孩子而言,送火神更是兴致盎然,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肆无忌惮玩火而又不会被责骂的日子。

送火神要在傍晚进行,白天小伙伴们就兴高采烈地做准备——扎火神把子。因为外婆家紧靠微山湖,入冬以后,村子里全是一跺跺晒干的芦苇,这可是扎把子的好材料。首先准备一根足够长的细木棍,然后把芦苇均匀地裹在木棍的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最后用绳子绑住刚裹上的芦苇。这可是项技术活,芦苇不能裹得太松,那样烧不了多久就会散;也不能裹得太紧,容易一下子就熄灭了。火把裹好了,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满院子疯跑,恨不得立马就跑出去“玩火”。

记得那天的晚饭也格外的早,晚饭后,表弟、表妹和我就拿出火神把冲出院子,来到大街上,长长的一条街已经满是小朋友们的身影了,有的扛着火把,有的抱着火把,过小的小朋友三两个人抬着火把,好不热闹。三、二、一,点火,向前冲去!谁先把火把送到村子的西南边就算是把火神送走了,大人们便为他们庆祝,分糖给他们吃。于是,在跑的时候,不是用把子去拌对方的腿,就是抄近道闷头飞跑,还有时甚至会挥舞着把子“大战一场”,待火快灭了的时候才肯飞跑而去。我因为年岁最大,所以不屑和他们“打”,想趁机跑到第一去,于是举着火把飞跑起来,不想一下子跌了个大马哈儿,呵,原来是表弟,鬼鬼祟祟地用把子伴我的腿呢,见偷袭成功,他便肆无忌惮地向前飞奔。我也不甘示弱,几步赶上去,用把子“抽”他。就在“大战”进入白热化之际,耳边却传来一阵风声,回头一看,表妹举着火把,脚上穿着一双溜冰鞋,蹬走了,只留下我和表弟在路上,真是欲哭无泪。

村子的西南角已是人头攒动,火焰跳跃着,人们欢呼着,一阵阵歌声传来,人们在黑暗中挥舞着火把,映得天空通红,它像喝醉了的关公一样,眯缝着眼睛,欣赏着这美丽的火塔。

孩子们的笔下,

如皋小城的角角落落,

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依然在传承,

在发展,

有着其厚重的内涵......

春天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bl/86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