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患者来自浙江,2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肢肿胀,寻医外院,查血示典型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结合肌肉病理及骨髓穿刺术等多项检查下,被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原以为就此找到病因,然而近一年的激素治疗并未显效。大剂量激素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两年里,疾病本身的痛苦及药物的副作用使该患者的生活备受影响,这也促使了他寻求进一步治疗的愿望。
辗转多处治疗无好转,近日这名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困扰2年的患者求医于我院皮肤科,并于年2月26日,最终被明确诊断为“罗阿丝虫病”,属国内罕见病。
到底为何原因,导致该患者病症久久不治?
骨髓涂片及血涂片找到寄生虫感染依据
该患者并无典型临床病症,找寻病因确有难度。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获悉该患者曾于年赴刚果(金)工作,有蚊虫叮咬史,疟疾史。皮肤科主任郑捷教授结合其特殊的个人史及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状态,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须再次行骨穿,寻找寄生虫。在检验科王剑飙主任的技术支持下,于骨髓涂片中发现了数量极少的寄生虫微丝蚴。咨询上海市寄生虫研究所后,断定为“罗阿罗阿微丝蚴”,至此,确诊1例在我国非常罕见的“罗阿丝虫病”。
明确诊断后,目前该患者已在皮肤科接受阿苯达唑的正规治疗,祝愿该患者可以早日康复。
这一患者的确诊,和皮肤科各位医师严谨的病史分析以及检验科同仁的精湛技术是分不开的,也进一步给了年轻医生一个警示: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单单依靠机器辅助检查而作出诊断。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势必导致该病输入人数的增加。罗阿丝虫病确诊困难,应增强临床医生根据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症状(游走性肿块和虫体在眼睑或球结膜下移行)诊断病例的意识。
另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例患者在外院进行过多次的骨穿和外周血的检查,血清中查到多种寄生虫的抗体,但始终没有在体内发现成虫或幼虫。医院检验科在强大的学科基础上,发挥超高的业务水平,解决了临床的诊断难题,真正发挥了“工匠精神”。
什么是“罗阿罗阿丝虫”
主管医生潘萌主任医师指出,“罗阿罗阿丝虫”是一种多见于非洲中西部的寄生虫——“罗阿罗阿微丝蚴”为其幼虫。主要流行于西非、中非多雨林森林及其边缘地带。重度感染地区为喀麦隆、尼日利亚、刚果(金)赞比亚、乌干达、苏丹等地区,发病率约为总人口的3%~35%。
罗阿罗阿丝虫感染者为本病的唯一传染源。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皮下组织,并可在皮下深部结缔组织内自由移动,形成游走性皮下肿块。雌虫在移动过程中间歇性的产生微丝蚴,微丝蚴白天出现在外周血液,与班虻叮咬人体的时间一致。感染期幼虫约需1年发育成熟,成虫可存活15年以上。因此该病还需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李东袁勇勇元慧杰
“点击”‘阅读原文’瑞金宣传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