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纤维丝虫辨真假,理论实

潘天红、钟泽填

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

年的元宵节这天的夜班,节日的喧嚣热闹与我无关,我却跟一条“虫子”共度了一宿。

下午5:30收到同事交班:有个怀疑丝虫感染的患者今晚9:00会过来检查。丝虫?现在寄生虫界的稀缺动物,本以为此生只能在书本以及每年一次的室间质评的图才能见到,估计今生此遇无憾终生。今晚过来?我们要不要这么好运?刚出来工作的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紧张又是激动的,赶紧先去吃饱饭(其实是去把藏箱底的《寄生虫与检验》翻出来再过一遍)准备今晚“大干一场”。

(没耐心的同学直接看红色字体)丝虫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晚上来检查?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丝虫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线虫。成虫寄生于人或脊椎动物的组织器官内,引起丝虫病。目前发现的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这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主要包括幼虫在蚊体内和成虫在人体内发育两个阶段。当雌蚊叮吸丝虫感染者或者患者的血液时,其体内的微丝蚴被吸入蚊体内,经腊肠期幼虫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至蚊的下唇,在下次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成虫交配后产出的微丝蚴,大多数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寄生在淋巴管及淋巴结内阻塞淋巴系统造成淋巴液肿、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症状。这种微丝蚴属于液现周期型,一般于夜晚8时以后在外周血液中出现,9~10时虫数增多,也称为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生活史示意图如图一:

晚上8:30,患者提前过来,为了提高检出率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我特意叮嘱病人坐在旁边休息一下等到九点多再过来做检查。我们赶紧用酒精棉球擦干净玻片准备好用具,9:15患者过来采血,第一滴血制成新鲜血片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镜下查找,想知道镜下虫子是怎么运动的。很快我们就有了发现,“咦,这个是不是呢?感觉有管腔,有尾巴,有折光性,可是没有运动性,是纤维丝还是虫子?”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了血常规五分类的检测,又制作了另外的几张新鲜血片镜下查找和厚血膜片子进行染色观察。无独有偶,经过几轮的查找,在另外的片子中我们都找到了相似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我出现了疑惑,结合病史,患者40年前全国大普查时感染过丝虫治愈,23年前再次出现感染症状并检出丝虫经治疗之后每隔五年会复查一次均没有发现再次感染,最近自己发现乳浊尿现象,怀疑感染,遂过来我院门诊检查。那么,有感染史、临床症状、每张片子都找到了类似结构体,这真的是虫子吗?可是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正常,嗜酸性分类正常,患者真的再次感染丝虫吗?为什么我的染色结构没有见到体核、尾核等结构特征呢?是我染色不好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跟值班的另一个同事决定明天交班请教有经验老前辈的指示。

第二天,听取了大家的建议,为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通知病人当天晚上再次回来抽血检查。这一次我们连同她丈夫也一起做了血液、尿液等检查。同样的,两个人血片镜下都找到了相同的异物,本次尿液外观正常,尿常规结果显示:潜血+++,白细胞+,有红白细胞。丈夫也有?真的感染了吗?难道如同书本所说: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除仍有部分晚期丝虫病患者外,目前我国所有的丝虫病流行曲均已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难道该患者就是部分晚期丝虫病患者?经过20几年的蚊子传播,难道全家都在劫难逃了吗?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的奋斗,年世界卫生组织审核认可,中国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丝虫病,是全球消除丝虫病的里程碑。如果真是这样,那真的可能是一件即将爆发的大新闻!

别急着下结论,有经验的同事在我旁边提醒我说:先看看下表微丝蚴形态鉴别要点和染色后镜下结构:

疑点一:长度?微丝蚴平均长度也就33个红细胞排列在一起的长度,不可能如上图所示横穿满整个低倍(*10)倍视野!怀疑是成虫吗?成虫(班氏雄虫:28.2-42mm;雌虫:58.5-mm;马来丝虫雄:13.5-28.1;雌虫:40-69.1)长度也不符合!并且就生活史来说,成虫寄生于人或脊椎动物的组织器官内,交配后产出的微丝蚴大多数才能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呈现夜现周期现象。

疑点二:体核?使用瑞姬染色后的异常物体无法上色,并且无观察到其体核的特征。

疑点三:使用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观察微丝蚴的正常活动。但是我们观察的该“异物”均无活动现象。

疑点四:回顾患者所述症状“乳糜尿”,患者所称的乳糜尿就是早上尿液浑浊混有血块。后经询问,原来患者是前期怀疑感冒验尿发现有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其可能为泌尿系感染,但是后来不放心才开了丝虫检查申请单。

综合以上4点,基本可以排除该异常就是其传说中的丝虫微丝蚴了!

附上其《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中的马来微丝蚴与班氏微丝蚴与异物的对比照:

似是非是,可为什么我们每张片子都找到这种结构呢?难道我们找到的这些都是偶然吗?为了解决我的疑惑,我们又用生理盐水和棉球丝做了镜下观察,发现棉丝在镜下的结构跟我们找到的结构体基本相似,再次认证在相同条件下小朋友的新鲜血片也找到了相似的纤维丝结构。原来,是我们操作过程中用了棉球擦拭玻片以及给患者消毒导致残留纤维细丝,才出现上面误认的结果,结合染色结果及网络相关专家老师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找到的只是纤维丝。

几经周折,终于有了结果,收获却不仅仅是一张报告那么简单,作为检验员把着检验质量这一关,面对标本更多的不是结果,而是责任和态度。年轻时,由于经验不足,有时候我们会根据较少的信息点想当然的认为结果就是这样的,可是当实践跟理论出现矛盾的时候多问点为什么,然后去请教解决问题,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虽然丝虫已经基本被我国消灭,但是当遇到如此相似的结构的时候,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检验师是否可以辨别出来,是否可以联系患者联系症状给患者一张满意的报告,考验着我们是否拥有一个耐心与责任心去发出每张检验报告而不是马虎了事。相信哪天我们的检验报告单备注行不单单是“此报告只对该标本负责”,而是此报告为患者负责。

参考文献:

[1]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徐国成、韩秋生、王继春.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M].第1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xinyou.net/scgrwh/39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