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考试大比拼
、什么是免疫?它有哪些功能?如它们出现异常将发生什么情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功能:()免疫防御:异常时反应强或反应时间过长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失常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自稳:异常时可能机体对自己或非己抗原的应答或强或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或免疫耐受的发生。(3)免疫监视:监视功能低下就有可能发生肿瘤的可能,或者导致病毒的持续感染。
2.试比较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TD_AG:需要Th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有多种抗原表位,既有B细胞决定簇又有T细胞决定簇,可诱生体液免疫应答又可诱生细胞免疫应答,初次应答时以IgM为主,再次应答时以IgG为主。
TI_AG:不需要Th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辅助就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多数为多聚体,抗原表位单一,重复排列于抗原的表面,刺激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不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3、医学上有哪些重要的微生物抗原?
)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病原微生物、外毒素和类毒素2)动物免疫血清3)异嗜性抗原4)同种异型抗原5)自身抗原:修饰性自身抗原、隐蔽性自身抗原6)肿瘤抗原7)超抗原8)有丝分裂原
4、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特性、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有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链接组成的一个四肽链分子。
功能区:、重链、轻链2、可变区和恒定区3、铰链区
各区功能:、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2、CL和CH上具有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3、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Cq结合位点。
5.简述补体活化后的生物学功能。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与清除免疫复合物4)炎症介质作用
6.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相同点:三条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及效应。
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为IgG(IgG23)和IgM类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为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MBL激活途径:激活物为甘露聚糖。
7、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它们在免疫中各有哪些主要作用?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间接影响体液免疫功能。
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屏障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
淋巴结:人体全身有~个淋巴结,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有大量的B细胞聚集,深皮质区又称为副皮质区有大量的T细胞定居。
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4)过滤作用
脾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有密集的T细胞构成、红髓内含大量的B细
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
黏膜免疫系统也称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B细胞在粘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所长生的大量的sIgA,经粘膜上皮细胞分泌至粘膜表面,成为粘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组织抗原的贴附。
8.何谓抗原提呈细胞?其中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包括那些?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B细胞。
9、HLA-I类和II类抗原在结构、分布上有何不同?
HLA-类分子有两条肽链组成,一条链为重链(α)另一条链为轻链,即β2微球蛋白,由5号染色体编码,二者以非共价键结合
分布:广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熟的滋养层细胞不表达类分子。
HLA-2分子有两条相对分子质量相似的肽链借助非共价键组成,一条为α链另一条为β链,均由HLA-2类基因编码。
分布:分布比较局限,主要表达在专职APC分子上,主要表达在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上。
0.简述MHC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作用2)T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自身MHC分子3)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
4)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简述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HLA与器官移植:同卵双生、同胞兄妹、近亲、远亲、无血缘关系2)HLA与疾病的相关性,带有B27等位基因的个体易患强直性脊柱炎3)HLA与亲子鉴定和犯罪鉴定
2、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反应过程基本类型:固有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3.简述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方式:
)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可非特异性的吞噬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及其碎片
2)吞饮作用:巨噬细胞可非特异的吞入可溶性抗原3)被动吸附抗原4)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巨噬细胞可借助其表面的Fc受体和补体受体(CR)识别和结合抗原,然后通过膜囊泡系统摄入抗原。
3、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长2)抗体效价滴度低3)在体内维持时间短4)抗体以IgM为主
5)低亲和力抗体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的一半2)抗体效价高3)体内维持时间长
4)抗体以IgG为主5)高亲和力抗体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过敏体质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或IgG4,IgE属于亲细胞性抗体能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R结合,变应原与IgE特异结合,机体处于致敏阶段。
二)发敏阶段: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一个变应原只要与两个IgE分子结合,就能引起IgE受体的侨联作用,是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受到抑制,使胞内cAMP的形成受到影响,下降时可使胞质中的物质运动,使之与细胞膜接触?增加细胞对Ca离子的通透性,使胞外Ca离子进入体内。)
三)生物活性介质效应作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起平滑肌的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试举出Ⅰ型~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各2~3种。
Ⅰ型:?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炎)④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Ⅱ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④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⑤药物超敏反应行血
细胞减少症
Ⅲ型:?局部免疫复合物病(过敏性肺泡炎)?血清病(初次注射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Ⅳ型:?传染性超敏反应(结核、麻风、伤寒、)?接触性皮炎
.简述活疫苗和死疫苗的区别。
答:死疫苗此种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接种
活疫苗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多数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不清,女性表现出高度易感性,有遗传倾向
?患者体内可检出高效价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用患者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选择
?疾病畅游重叠性,患者可出现多种自身免疫病的特征;病情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尽管患者体内存有高滴度自身抗体,但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
.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3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分化程度高,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性微生物: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核呈环状裸露DNA团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RNA同时存在
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生长繁殖。合算的类型为DNA和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此类微生物。
.请简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某些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而起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机理。
)肽聚糖:又称黏肽,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构成物质,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4糖苷键连接组成;
?四肽侧链连接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
?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链(如五肽交联桥)或肽键交联构成交联桥,构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结构。
2)凡能破坏其分子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药物,均具有杀菌或以菌的作用。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能抑制G+菌肽聚糖五肽交联桥的链接,万古霉素、杆菌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的连接,磷霉素可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溶菌酶和葡萄糖菌素本身是N-乙酰胞壁酸酶,能水解太聚糖骨架的β-,4糖苷键,导致细胞壁的高渗屏障被破坏。
2.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维持细菌的一定形态2)保护菌体抵抗低渗,承受包内强大的渗透压,使其能在相对低渗的环境中生存
3)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4)决定菌体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5)与致病性有关
3.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
细胞壁结构G+G-
厚度
5~80nm
0~5nm
肽聚糖层数
5~50层
~3层
肽聚糖占细胞干重的比例
50%~80%
5%~20%
肽聚糖构像
三维立体结构,较坚韧
二维平面网格,较疏松
磷壁酸强度
+
—
外膜
—
+
糖类含量
多,约45%
少,5%~20%
类脂含量
少,%~4%
多,%~22%
4.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结构,具有维持细菌形态、保护菌体,抵抗低渗、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决定菌体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与致病性有关的功能。G+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G-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细胞膜:又称胞质膜,位于细胞壁的内侧,紧包细胞质,是一层半透膜,由脂质双层构成,不含胆固醇,其内镶嵌着具有特殊功能的载体蛋白和酶蛋白,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作用。
?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是细胞膜包绕的胶状物质,由水、蛋白质、脂质、核酸,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胞质中含有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等结构
④核质:习惯上称为细菌的染色体,是落楼的环状双股DNA反复盘绕成超螺旋状结构,无核膜和核仁,也无组蛋白包绕,故又称拟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决定细菌的生命活动。
5.请简明解说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荚膜:是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至细胞壁外围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它能保护菌体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保护菌体免受溶菌酶、抗体、补体及药物的损伤作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由鞭毛蛋白组成,鞭毛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形,有些细菌的鞭毛与细菌的粘附有关,而且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故鞭毛能蹭强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菌毛:是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许多G-和少数G+,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具有粘附作用,性菌毛可通过结合的方式传递遗传物质。
④芽孢: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些G+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芽孢对热力、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与致病性有关等作用。杀灭芽孢最可报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6.请描述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性。
某些细菌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担仍有生物活性称为细菌L型。因缺乏完整的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固有的形态,呈多形性,不易着色,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中不易生长。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性,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等慢性感染。并常在应用某些作用汉语细胞壁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且容易复发。
7.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稀释复红复染
结果: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的为G+,被乙醇脱色后稀释复红复染成红色的为G-
意义:?将所有的细菌分为G+和G-,有助于鉴别细菌?指导临床选择抗生药物,大多数G+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G-对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敏感?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大多数G+的致病物质以外毒素为主,G-主要以内毒素致病。
四、问答题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迟缓期:细菌进入新环境的初期,细菌逐渐适应环境并开始充分吸收营养,复制核酸及合成各种所需的酶类,细菌代谢活跃,分裂极少,一般为~4小时,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数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代谢活性、酶活性高而稳定,形态、染色体、生物活性都很典型,是研究细菌形状、药物敏感等的最佳时期。一般维持0余小时,对外经环境因素的影响敏感。
?稳定期:会产生芽孢。当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随着营养的消耗和不离代谢产物的增多,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增多,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呈动态平衡,细菌生物学活性和生物活性出现变化,代谢产物积累达到最大。
④衰亡期:细菌生长繁殖速度更加缓慢,死亡数大于增殖数,细菌的形态会出现改变,甚至自溶,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衰亡期细菌衰老,受外界影响不大,但如改变条件,细菌可重新生长,此期病原菌仍具有感染性。
2.简述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作用。
)水:水是生物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水是细菌细胞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通常也是溶解在水中完成的,水还可以维持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2)碳源: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碳源是细菌能量和菌体构成成分的重要来源。
3)氮源: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时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单的代谢产物等的原材料。缺少氮源就难以生长。
4)无机盐:细菌除需要钠、钾、镁、钙、铁等元素,还需要某些微量的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大多以无机盐的形式来提供。无机盐是组成菌体物质,调节渗透压的必要成分,也是维持酶活性所必需的。
5)生长因子:是细菌正常代谢有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一般是酶、核酸等的组成成分。
3.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致病菌在37℃下生长良好
3)合适的酸碱度:pH7.2~7.6
4)必要的气体:O2还需一定浓度的(5%~0%)CO2
.简述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过程。
噬菌体与敏感细菌相遇,通过其表面结构同细菌表面的相应受体(如脂多糖、外膜蛋白、性菌毛等)结合,蝌蚪型噬菌体以其尾刺或尾丝以细菌的脂多糖或纸袋白受体结合吸附在菌体的细胞壁上
.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发生机制:?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是耐药菌过度增殖,进而引起菌群失调
?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是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的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严重时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菌群失调症。
2、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min被破坏
60℃,2~4h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溶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较弱,甲醛溶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在感染部位是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保护菌体不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内杀菌物质与细菌接触,纤维蛋白限制细菌扩散,使局部毛细血管栓塞,导致组织坏死,所以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2)耐热核酸酶:100℃15min或60℃2h不被降解,能降解DNA\RNA
3)葡萄球菌溶素:对人致病的主要是α溶素,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局部出血或坏死。
4)杀白细胞素:能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可抗吞噬,增强细菌侵袭力。
5)肠毒素:耐热00℃30min不被破坏,仍可抵抗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能引起食物中毒,还具有超抗原作用。
6)表皮剥脱素:该毒素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00℃20min不被破坏,B型不耐热,60℃30min即被破坏,引起表皮的剥离与脱落。
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2.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食物中毒:产葡萄球菌肠毒素的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后可产生大量的肠毒素
2)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属于菌群失调症由于不恰当的使用抗菌药物,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死,肠道内耐药的葡萄球菌大量的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肠炎症状
3)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产生表皮剥脱素的葡萄球菌引起,毒素作用与表皮颗粒层,使表皮脱落
4)毒素休克综合征(TSS):由产生毒性休克综合征—的葡萄球菌产生,变现为头疼、高热、呕吐、猩红热杨红疹,严重患者出现心肾衰竭,低血压或休克等症状。
2.简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有局部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脓肿、蜂窝织炎等,由于细菌产生的SK\SD等使浓汁稀薄,有利于细菌的扩散,细菌沿血管和淋巴管扩散引起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败血症和丹毒等,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中耳炎、产褥热等。
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有致热外毒素的链球菌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表现为咽炎、高热、全身红疹。,少数患者可有超敏反应导致心肌和肾损伤,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由致热外毒素引起,表现为高热、休克和器官衰竭。
3)超敏反应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机制与M蛋白与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和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与M蛋白有共同抗原成分引起Ⅱ型超敏反应有关,风湿热,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心肌炎,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简述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形态相似:中等大小革兰阴性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大多有菌毛
2)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为中等大小的光滑型菌落,
3)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可用于细菌的鉴定,乳糖发酵实验可以鉴定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致病菌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分解乳糖。
4)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
5)抵抗力不强:60℃30min即可被杀死,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肠道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6)易发生变异:最常见的是耐药性转移、毒素产生和生化反应等的变异
7)主要致病菌是内毒素,部分肠杆菌产生外毒素致病
2.简述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
?菌体抗原(O抗原):为革兰阴性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00℃数小时不被破坏
?鞭毛抗原(H抗原):鞭毛蛋白,其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耐热,60℃30min即被破坏,细菌失去鞭毛后,运动随之消失
?荚膜或包膜抗原(K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为多糖类抗原,此类抗原能抑制O抗原与O抗体的结合,但不耐热,加热60℃30min则可去除该效应。
.简述破伤风梭茵的感染条件,致病机理、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局部形成厌氧的为环境,伤口深而窄,坏死组织多致使局部缺血,薛杨军和碱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等造成厌氧环境。
致病机理:破伤风梭菌芽胞在缺氧的伤口中出芽成为繁殖体,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溶血毒素和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由重链和轻链两条链由二硫键连接组成,重链为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的部位,可促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轻链是一种锌依赖性蛋白酶,是毒素的毒性部分,进入细胞后,阻止细胞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
防治原则:?伤口清创?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病毒体的核心主要由核酸组成,病毒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核酸、RNA核酸),一些病毒的核心还有少量与复制有关的功能性蛋白(RNA聚合酶)。病毒的核酸储存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病毒的形态、增殖、遗传、变异和感染等所有的性状。
?衣壳:核酸的外围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可作为病毒鉴别和分类的依据。功能)维持病毒的形态,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的破坏2)粘附作用,介导病毒的感染和决定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3)具有抗原性4)具有毒素样作用,引起机体的中毒反应。
特殊结构:包膜:是许多病毒衣壳外包绕着的一层囊膜样结构,主要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多糖。病毒包膜的表面有许多糖蛋白组成的钉状突起,称为刺突或包膜子粒。
功能:)维持病毒结构的完整性2)刺突的蛋白可以与以干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介导病毒感染3)包膜蛋白具有病毒种、型的抗原特异性,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病理性免疫应答,作为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4)包膜脂质与感染细胞融合,便于病毒穿入5)一些病毒包膜成分,脂质可引起机体发热等中毒反应6)脂溶剂对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通过溶解脂质,去除包膜而使其失去感染性。
2.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不能复制,必须进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机制和能源供应才能进行复制。
)细胞破坏、死亡
2)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3)细胞凋亡
4)包涵体形成
5)整合感染
四、简答题
.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些?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几类?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
甲、戊型肝炎病毒为粪口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病毒为血液传播
2.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简要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寄生虫:
.寄生在人体肠道引起较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的寄生虫有哪些?
似引回线虫(蛔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2.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的线虫有哪些?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3.能够引起皮肤瘙痒的人体寄生虫有哪些?
蠕形住肠线虫(蠕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日本血吸虫
4.能够引起人肝硬化腹水的吸虫有哪些?
华支睾吸虫
5.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有哪些?
微丝蚴血症(丝虫)
6.通过采集外周血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寄生虫病有哪些?
丝虫
7.感染后,贫血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有哪些?
(鞭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
8.能够寄生在细胞内的寄生虫有哪些?分别寄生在哪种细胞内?
旋毛形线虫疟原虫幼虫时期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的细胞
9.经皮肤钻入人体皮肤的寄生虫有哪些?
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血吸虫
0.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的寄生虫是哪种?日本血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