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个人卫生,防范传染病
导读
开年,
”新型冠状病毒“是无可非议的“流量巨C"
因这一病毒而引发的肺炎感染从武汉爆发
截止2月5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确诊例
虽然病例仍在增加
但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患者痊愈出院
中国加油,胜利就在前方。
关于新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
那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哪些传染病需要防范呢?
1
传染病有哪些?
我国法定传染病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蛔虫病和蛲虫病等。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或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
4、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
2
如何防范传染病?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
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如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食物或饮水要进行丢弃或消毒处理,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房间或用具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采取防蚊防虫措施等。
3、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当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预防方法。对于已经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为保险的方法,如婴儿在出生后进行的计划免疫,对于传染科医生,护士,从事传染性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禽类养殖工作的人员等接种相应的疫苗。
3
如何具体到日常?
1.勤洗手,会洗手。饭前便后、接触脏物后能够真正做到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学校应监督学生洗手,使学生养成勤洗手,会洗手的好习惯。
2.勤通风,规范消毒。注意室内通风,出现传染病病例时,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科学规范的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实施消毒。
3.多喝水,会喝水。多次少量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到饮水机接水时,避免将个人水杯口接触饮水机出水口,防止交叉感染,杜绝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的接触传播。
4.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物品。
5.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学校出现传染病疫情后,应将出现病例的班级隔离观察,错时上下课,防止疫情在其他班级蔓延,扩大传播面。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世界,人们有条件、有能力战胜更多病菌,但各种病菌也寻找机会变异,与现代医疗“斗智斗勇”。
正如最近的热议话题”为什么还有人吃野生动物“一样,倘若我们对残酷的历史教训总是”选择性遗忘“,那么在将来,有可能再陷入病毒带来的悲剧。
爱仕堡倡导:对自然万物,对生物机理,常存敬畏之心。(本文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