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8日,由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武都区文联联合举办的王瑞玉文集《裕河茶语》研讨会在武都召开,市文联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树林,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夏青,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长征,市文联副主席、武都区文联主席赵元鹏,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赵琪伟等20余人参加了座谈研讨,研讨会由陇南市文联纪检组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满园主持。
王瑞玉,女,武都区裕河人,生于60年代,现就职于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余篇(首),并有作品获奖。
刘满园(陇南市文联纪检组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召开王瑞玉《裕河茶语》研讨会,就是要对其文集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及成败得失开展研讨批评。今年是全市文艺批评年,此前我们已经开展了3次研讨活动,目的之一是通过批评推动文艺繁荣与发展,使全市的文艺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目的之二是多出研讨成果,不断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发言的同志们要做到直奔主题,有的放矢,切忌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夏青(陇南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裕河茶语》是武都区不多的结集正规出版的作品之一。我读了一下,印象深刻。王瑞玉出生时正是“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去却停课”的那个年代。多年来,由于自身的努力,找准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终于在文学这条路上有所斩获。虽然是一本薄薄的书,但是也很不容易。集子中对她所经历的重大事件都有纪录,文笔、文采都不错,能让读者在阅读她的东西时了解她所描述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裕河茶语》纪录了她的故事,表达了她的思想与情怀。在这个“中国读书月”,研讨她的这本书显得更有意义。文革中曾批判刘少奇的“读书作官论”,事实上,不读书作官是不够格的。古代,河北又叫直隶,48个高官中只有一个是没读过书的——不读书不明理,不懂圣人之道,怎么能很好地履行他的职能呢?回到王瑞玉的这本书,她成功地体现了亲情、友情、爱情。难得的是,舟曲县泥石流灾难的纪录,大悲大悯的情怀表现得很感人。我们的作品能否传世,姑且不论,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能够出版已经很不错了。缺点:一是情感挖掘深度不够。在最感人、最能触及灵魂的地方,却戛然而止,有点失败。例如,你在写《怀念父亲》中,写得更多的是你对父亲的爱,却没有写你被父亲所爱护的故事。你写得有点儿飘。二是题材单一,亲情、友情等,面太窄,太拘泥于自我。写散文要切忌只写“小我”,一定要有“大我”——有成就的散文大家莫不如此,他们心中都有个“大我”。说明你王瑞玉还没达到这个境界。赵殷的散文就不同,她的文字里有“大我”,代表了众人的思想,因而能引起共鸣。三是编排方面。你的是三大块,散文方面编入太少。我看过你在《陇南报》上发的一些东西,有几篇很不错,可你这集子里没收入,可惜了的,有遗珠之嫌。诗歌手法雷同,要尽量回避这种单调的现象,你的每一粒果实都应该再饱满些。今年是市文联的文艺批评年,不讲点坏话可能过不了关,王瑞玉,今天算是批评你了啊!
赵琪伟(陇南市市委党校副校长、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文学爱好者也好、作家也好,能够结集出版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作品不世俗,不浮华,有自己的个性品味。散文作品文笔细腻,语言朴实,乡土气很浓。写故乡也好,童年的记忆也好,语言很美,字里行间透漏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的信息。例如从《又是端阳节》能够看出咱们武都裕河、洛塘等地方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点高高山的习俗,采药、带荷包,还有富有情趣的男女情歌对唱。裕河山歌是武都区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这种生活的情趣。特别在结尾处还谈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节俗文化慢慢在消失。映射出农村的一种现状,很真实,也耐人寻味。裕河民俗、裕河山歌等都很有文化价值,叙事也很真实。诗歌手法有点传统,基本上是一种模式,有点像中学生的作文,略显不足。但是写身边的人、事物都是在讴歌真善美,情真意浓。尤其是写母亲、父亲、抗震救灾的诗都属于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表达的意境比较独到,语言把握较好,但是相对而言有点少。后面还赘了几篇文学评论,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见地,我在就里就不多说了。
建议:1、散文中多渗透些地方文化元素,写时要细致入微,让人无可挑剔,会好一些。像打锣鼓草、火锨馍、豆花面等等这些很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你只是点到为止,有点遗憾,很可惜。这一点上你可以学习赵殷,她写《手擀面》,很小的一件事,却洋洋洒洒数千言,把礼县的传统文化融了进去,就很厚重,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你的“卜卦”本可写得很有文化品味,但你却很淡,味道不足。洛塘区原先相对闭塞,文化上有一些自成体系的东西,应该好好挖掘、好好写。2、诗歌方面,张力明显不足,过于散文化了,并且很直白,没有让读者回味的余地。叙事诗,地方文化元素,康县樊康琴就写得很好,可以学习、借鉴。3、文集的名字起得不是很好,把书中的文章统一不起来,猛一看,疑似“心灵鸡汤”之类,但你的却不是。另外,图片太多,并且与主题没有关系。
马长征(陇南市文联副主席、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女作家文集面世,这对武都乃至陇南文坛是大事,也是好事。作品反映的是她自己经历的、体验的,是真情实感,没有过多的敷衍,真好!缺点:抒情方面,认识深度不够。散文讲悟性、讲灵性,但你显然还没达到这一步。母亲是不容易写的,更不能轻易写,就算写出来了,也不可轻易拿出来让人家看——你得先放一放,沉淀一下,觉得写足了、写够了,再拿出来。母亲太伟大了啊!悟透了、悟够了再写,会更好些。
赵元鹏(陇南市文联副主席、武都区文联主席)
王瑞玉是近年来活跃在武都区的女作家,像一束茶花一样清新可人,她的芬芳能够感染我们武都区一批文友的创作激情。她为人坦荡,乐于助人,能够广泛团结文艺圈的文朋益友,是最接地气一位女作家。近年来孜孜不倦,勤耕捕捉,追忆儿时的艰辛,尤其大地震期间,针对人民子弟兵,针对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写了一些诗歌,更值得赞赏。她的散文、诗歌、评论都饱含着人生的艰辛、伤感、凄婉亦或乐观,意真情切,也是半生以来经历的感悟和诠释。作品文笔流畅,寓意深刻,讴歌时代,赞美生活,质朴无华,是一部能够体现作者水平的比较全面的文集。王瑞玉是武都区唯一一位出书的女作家,为我们填补了一个空白。刚刚大家对她的文学作品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这对她本人也好,对武都区从事创作的其他同志也好,都是非常有益的,一定会促使她及武都作者们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文学作品。
赵殷(陇南市创研室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祝贺瑞玉老师的《裕河茶语》出版,我很佩服她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她写作的时间从那里来?我是透过她朴实无华的文字,一步步走进她的真实生活,走进她苦难、不堪回首的过去时。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曾经的生活里有苦难,而是一如既往地善解人意,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教学之余,将这些苦中找乐的生活,努力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是我敬重她、喜欢她的理由。瑞玉老师的散文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家乡裕河的风物、风俗,自己幽微的心灵世界,她将这些生活经历及生活细节提炼、加工成文学作品,告诉我们,告诉读者。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顿悟悲悯,人生沧桑,温馨实在,我理解这是作家深入生活的社会责任及社会良知,给读者传递正能量,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脱过程。她写诗歌,将日常生活,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自己所思所想,纯粹得像一缕来自山间的清风,不做不假,干净自然。她还做着另一种风格的探索,写教学心得体会,文学评论,写得不拘一格,随意挥洒,不乏新意。希望瑞玉老师,更深层次地感受大众生活的幸福与苦难,超越浮躁与困扰,写出这个时代最精彩的生活篇章。
沈文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瑞玉老师的创作涉猎面较宽,读她的作品,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在文学史上,歌颂祖国的诗作不胜枚举,尤其是以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最为著名,她将大灾大难之后对祖国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一代读者产生了共鸣并为之倾倒。王瑞玉无疑也是对祖国怀着深深地热爱之情的,“我怀揣着候鸟的歌谣\等祖国六十华诞那一天\小小的邮票按上邮戳\我向共和国献上八十枚\灿烂的花瓣”(《向国庆献礼》)。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咏物言志,在这首诗中,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是对亲情真实细腻的情感。活在当下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亲情的圈子,每个人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努力歌唱和书写亲情,亲情才是诗人咏唱不竭的生命源泉。“母亲在故乡的黄昏抒写的\诗行袅娜温馨\牛羊在母亲优美的歌声中归栏\鸡鸭在一声声呼唤中入舍\田垄的禾苗挺高…母亲\您用汗水喂养庄稼\用慈祥哺育儿女\漫漫长夜里\您拨亮油灯\将思念纳成鞋底”(《乡下母亲》)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家乡的牛羊、庄稼、油灯、鞋底等物象联系在了一起,挚爱的亲情跃然纸上,令人回味。还有诗歌《老三家的鸡》语言非常好,很有诗味,能看出其诗歌创作的实力。
三是对自然风物的眷恋和歌颂。不管是古代的边塞诗,还是田园诗,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对自然的咏唱乐此不疲甚至终其一生为之倾倒,正是因为自然的博大精深和人类认知的有限从而促成美好诗作的成长。显然,对于诗人来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站在小山坪/手捧江南的幻想/我的思绪和语言/流落于眼前一幅美丽的风景/兰渝铁路的高架桥墩/横跨白龙江南北/三万米银线裹着油菜花/释放着浓郁的眼眸/把东西山脉紧紧相连(《站在小山坪》)作者将对自然的热爱和眼前的景物联系起来,将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当然,除了以上归纳的三种类型的作品之外,有些作品纯粹是表达陇南地域风物的,像《大红袍,陇南的一枚书签》、《献给白马人》、《童年的银杏树》等等。还有几篇是写张董家、魏旭、赵文博等陇南作家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另一创作方式,但量不大。总之,瑞玉同志多年来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对文学创作孜孜以求,没有因生活的重压放弃文学创作,也没有因岁月的变迁背离文学。可见,她是真正热爱文学和追求文学的。但也由于她创作涉猎面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创作的精度和力度,也许这才是她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需要注意和把握的。祝愿瑞玉同志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持之以恒、锐意进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如国(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主题向上,这是你作品的共性。人生态度很乐观,没有消极的东西,爱党、爱社会、爱家乡,有正能量。2、内容上有相关性,很突出的相关性,故乡的内容很丰富,尊重生活、感恩生活,这非常好。3、表现手法上有丰富的、细腻的综合性,就是细节、情节少了些。若能加入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更生动地加入一些细节描写,会更好。你在写捞鱼时就很不错,很亲、很真切。其他作品中也能这样就好了。建议:散文创作的视野再广阔点,再深邃点、再细腻点;2、诗歌语言的节奏感要快点。你的诗,可在减少“意”的东西,增加“境”的东西。朗诵的语言有点多,节奏缓慢。3、你的文学评论,如《浅析陇南八零后诗人》列出几点进行分析,可你的分析有些模糊,交叉较多。
刘旭升(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副校长)
王瑞玉同志在教育上几十年,业余还能写作,很不容易。她生活中为人真诚友善、有孝心、有大爱。能够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王老师还是我们学校的通讯员,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笔耕笔耕不止,非常不容易。她为我们学校写了校歌《理想在这里起航》,我谱曲,非常有激情,深受师生喜爱。王老师的这本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把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体会写进作品里面,题材丰富,文笔流畅,作为一个女同志能给人们创作出这样的精神食量,确实是值得可歌可贺的。提一点问题,插图部分显得有些零散,不太切题,应该做到图文并茂,让图为文服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另外,作为一名临近退休的教职人员,我认为应该多写些反映学校教学教育工作和学生活动题材方面文章,或许你会更加有体会,有真情实感。也希望王老师能够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写出更精炼更好的作品。
夏霜(陇南市文联办公室主任、散文作者)
这本书中的好多篇章我是读过多遍的。每读一遍,都会被她所描写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读她笔下的“外婆”,令我想起了自己慈祥的外婆,外婆对我也是关爱有加,外婆平时很严厉,有时候感觉令人有点难以接受。可事情过后,渐渐明白那些严都是为了自己好,便又释怀了,对外婆产生了深深的爱。作者在这一节用的笔墨不多,但是我特别喜欢看。外婆为了子孙后代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形象一下子就钻到我的脑海里了,这种共鸣可能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才有的,所以在《裕河茶语》里,我还是最喜欢“外婆”。王老师描写的民兵连长的老婆,第一次看就开始恨她。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舅母扫了面柜做成火锨馍,把家里仅有的五个鸡蛋都给了她吃,她还要讹人。实在是可恨,让我有冲上去抽她一顿嘴巴子的冲动。作者笔下“舅舅”的形象也很高大,一看就是一个知书达理、言辞有家的长辈形象跃然纸上。还有那个“表叔”,只有几句话就让“表叔”的形象有血有肉了,让人感觉咋就那么好呢?他对晚辈的关心、爱护真的很令人感动。王老师经常说现在酒店的鱼怎么做都不香,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大家也都会想到底是鱼变了?还是我们的口味重了?这肯定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还是怀念表叔身上那种爱的味道,那种感觉。不足之处,我认为在文章当中写出真名真姓不太好,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陈彩霞(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教师)
在《裕河茶语》一书的65页《故乡的春天》这首诗,仿佛童话般那么美丽!春天,潺潺的流水,如美妙的琴声,那久闻其名却一直未曾谋面的茶树,在我心头摇曳着婆娑动人的身姿,如天上的仙女,列队起舞;枇杷,芭蕉,还有山雀,花蝴蝶,这些意象的罗列,不经意间就换回了春天一片片的清香,营造出多么独特的意境啊:故乡的春天/写满音乐的故事/潺潺的流水像一把六弦琴/碧绿的茶树翩翩起舞/枇杷芭蕉伸长手臂/奏响欢快的迎宾曲/蝉和山雀翠绿色的歌唱/在风中圆润和迷失/换回了春天的一片片清香/花蝴蝶收起满天的思绪。在那个美丽的近似童话般的国度里,春天色泽明丽,茶树是碧绿的,枇杷芭蕉,伸长的手臂是绿色的,连蝉和山雀的歌唱,也是绿色的,连“含情的露珠注视着/绿色的儿女”。在那绿色的一方净土上,生活着的父老乡亲,也有绿色的心情绿色的滋味,瞧,”人们竭尽全力,在玉米地里剪裁田园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曲,就从这一望无垠的绿色里,被无声地诠释着,不用再着笔,不用再多的华词丽句来彰显故乡的动人景象了。春景无言,天地万物,如自在翩飞的花蝴蝶,满天的思绪,诉说着故乡春天里的清香。但是这些似乎还嫌不够,因为她还写道:故乡的春天/大熊猫和金丝猴/在原始森林中繁衍/人们竭尽全力/在玉米地里剪裁田园风景/唱响春天无声的恋歌……
我不是一个诗评家,对诗歌评论没有独到的见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但我从诗歌的表象里,却读出了春天的味道!那是来自于纯净心音里的,真切的歌唱。对于诗歌而言,平和的叙述语言,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朴素,但拥有动人的力量,这就足够了。一如窗外,宁静怡悦的春天,虽然,朴实无华,但还是欣欣然,给我以希望,给我以梦想,给我以美滋滋的甜蜜和芬芳。
赵时珍(陇南市武都区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诗人)
第一,作品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熟悉的生活。第二,作品里面给大家呈现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的生活场景。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不论是一种文风也好还是习惯也好,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第三,